> 正文

汉学专家译剧 做足广告宣传 开设多语种网站……

京剧《赤壁》欧洲巡演成样本

北京日报


  竖立在捷克布拉格街头的京剧《赤壁》广告牌。 罗晓光/摄

(记者 牛春梅)在掌声中合上,又在掌声中打开,再合上,再打开……当地时间7月10日晚,国家大剧院京剧《赤壁》在欧洲巡演的最后一场演出在捷克民族剧院举行,演出结束时猩红色的大幕在观众的掌声中重新开启了五六次才最终落下。站在大幕后面,听着经久不息的掌声,饰演“青春版”诸葛亮的张建峰说:“这样的幸福足够我享受几个月的了。”而在“经典版”诸葛亮饰演者、国家京剧院副院长于魁智的眼里,这次巡演堪称中国戏曲“走出去”的一个成功样本,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以往京剧走出了国门又走进了华人圈子,还是中国人演戏中国人看。京剧英文翻译为“Beijing Opera”,真正“Opera(歌剧)”的观众其实对京剧并不熟悉。奥地利、匈牙利、捷克的歌剧传统源远流长,很多观众都习惯每周看一次歌剧,却从没有看过一次京剧。《赤壁》三地7场演出,上座率均在98%以上,而且剧场里罕见华人面孔,一眼望去剧场里尽是金发碧眼的当地人。在布拉格的首场演出更是云集当地显贵名流,捷克文化部部长、捷克共产党领袖、各州州长及商界、艺术界的名人都慕名而来,捷克国家电视台还对当天的演出进行了全程录制。  

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认为,中国文化不仅要“走出去”,还要真正走入有影响力的平台,才能真正走入主流观众群中,实现文化“走出去”应有的影响力。承办此次巡演的北京吴氏策划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嘉童在巡演结束后总结说,《赤壁》巡演成功,与事先就制定的明确目标有着直接关系,他们从策划之初就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首先是面对歌剧观众做精准宣传。从今年4月开始,三地所有歌剧院杂志上都可以看到《赤壁》的广告,所有刊发演出信息的地方都有《赤壁》的演出信息。从维也纳到布达佩斯,再到布拉格,《赤壁》演出所在的三地剧院几个月来都会向观众发放《赤壁》的单页广告。此外,《赤壁》的广告在布拉格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主演李胜素、于魁智的彩扮形象有时在教堂的一侧、广场的一角,有时又在城市高架路的路侧,似乎此地不是异国他乡,而是国家大剧院的主场。在引起国外观众的好奇之后,大剧院又邀请国外媒体的记者来北京采访,让他们通过大篇幅的讲述,把京剧讲透,让观众可以无障碍欣赏。

此次巡演有一大障碍是语言问题,奥、匈、捷三国语言完全不同,而且都不使用英语。大剧院专门从各国邀请了解当地文化的汉学家前来翻译剧本,力求让观众明白故事的同时,还能传递出京剧曲词之美。与此同时,吴氏策划为此次巡演设计了一个五种语言的网站;每场演出前,主持人还有大约十分钟的京剧知识普及。凡此种种,都为《赤壁》零距离接触国外观众铲平障碍。

《赤壁》的作曲,著名戏曲作曲家朱绍玉认为,《赤壁》巡演版的音乐设计也为传统戏曲走出国门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京剧演出中没有西洋乐器也能吸引外国观众。经过调整的巡演版《赤壁》,乐队中几乎没有西洋乐器,而是采用了京剧乐队与民乐乐队混搭的方式,在第二幕、第四幕时还专门对京胡和大鼓两种独特的中国乐器进行了特别的展示演出。每次演出到这个环节时,台下观众都会报以热烈掌声,幕间休息时,乐池边上也会挤满了来看中国乐器的观众。

布达佩斯国家歌剧院院长泽尔维斯特·欧科瓦克斯认为《赤壁》的巡演是一次伟大的开始,“现在谈京剧的欧洲戏迷还太早了,但是有了这个开始,将来一定会有更多。” 

记者点评 

“走出去”不只是迈开腿

中国文化“走出去”好像并不只是地理上跨出国门那么简单,而是应该通过走出去来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拓展我国文化发展空间。我们迈开腿的同时还得改变观念和方法,让走出去的脚步更为坚实。

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就要了解人家的游戏规则,并加入到游戏中去,比如足够的、面向其社会主流的宣传。国外剧院的重要演出往往提前两三年就已经安排好了,目的是更好地组织广告宣传。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走出去”的文化项目早确定,为今后的工作留有更多的运作空间。

《赤壁》欧洲巡演没有赠票,但依然高朋满座,而且都是当地的主流观众。很多时候国内艺术团体或艺术家还是将“走出去”当作一种“镀金”行为,花钱在某某著名场所“露一脸”,根本不在乎演出是赠票还是售票。这样的演出除了“烧钱”和自娱自乐之外,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根本不可能达到拓展文化发展空间的目的。既如此,还不如不出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