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吕嘉:要国际化,也要中国化

人民日报

(记者 杨雪梅)国家大剧院第四届歌剧节经过3个月的密集演出终于落下了帷幕,8部精品剧目、31场歌剧演出、251场歌剧主题活动,超过20万人次的观众,都证明着这一歌剧盛宴的生命力。

指挥家、国家大剧院歌剧艺术总监吕嘉不仅执棒了开幕歌剧《漂泊的荷兰人》,还在歌剧节中连续指挥了《托斯卡》、《假面舞会》和民族歌剧《运河谣》,大家笑称他现在是大剧院歌剧的顶梁柱。在他看来,大剧院仅仅用了4年的时间就能达到如此高水准的歌剧节规模堪称奇迹。

本届歌剧节,国家大剧院的3部自制剧目《漂泊的荷兰人》、《假面舞会》、《托斯卡》汇集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歌剧作曲家——瓦格纳、威尔第、普契尼的经典作品。“明年恰好是瓦格纳诞辰200周年,国家大剧院抓住这一时机,推出一部代表瓦格纳走向成熟的作品是非常有意义的。瓦格纳的戏有自己鲜明的风格,《漂泊的荷兰人》是他风格雏形的开始。国家大剧院的乐队是第一次出演瓦格纳的歌剧,将整个乐队的音色调整到更具瓦格纳的特点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极大提升了乐队的水平。”

吕嘉担任国家大剧院歌剧总监的任期是三年,对于他来说,做几部歌剧做一届歌剧节并不是主要目标,“我来做这个总监,就是要利用我在欧洲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为大剧院训练出一支国际专业水准的歌剧运作团队,一套行之有效的专业流程,将来无论是谁来坐这个位置,工作起来都一样的专业顺畅。”

“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音乐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推开这扇门,可以汲取非常多的营养。此次创作《运河谣》给新民族歌剧做了一次良好的示范。”指挥了众多西方歌剧经典的吕嘉对于民族歌剧保持了浓厚的兴趣。

从2009年的《西施》、《山村女教师》到《赵氏孤儿》,再到如今的《运河谣》,大剧院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中国歌剧精品,运用世界艺术语言传递中国的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精髓。

本届歌剧节中,《漂泊的荷兰人》和《假面舞会》A组阵容集结了“多国部队”,德国男中音托马斯·卡则里、瑞典女高音伊娃·约翰森、亚美尼亚女高音卡琳·芭芭扎妮安等倾力加盟;而B组则是“全华班”,和慧、戴玉强、廖昌永、章亚伦、孙秀苇、张秋林……一批活跃在世界歌剧舞台的华人力量纷纷加盟,显示了相当的实力。

中国本土歌剧的制作团队也因为歌剧节的举办而一步步壮大。此次《运河谣》集结了作曲家印青、编剧黄维若、导演廖向红,以及雷佳、王宏伟、王莉等一批国内一线艺术家团队,而作曲家郭文景、郝维亚,剧作家刘恒、邹静之等众多艺术家也在不同领域为民族歌剧的创作贡献智慧。

吕嘉表示,“我们在制作西方经典歌剧的同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中国本土歌剧创作的探索,也从没有放弃培养自己的歌剧创作队伍。”

作为第一个在意大利歌剧院担任艺术总监的中国指挥家,吕嘉对于歌剧在中国的未来比别人更多一份信心,也更多一份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