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导演乌戈:要给观众带来冲击

国家大剧院版《假面舞会》5月24日揭面纱

北京青年报

威尔第的歌剧《假面舞会》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不如《茶花女》、《图兰朵》、《卡门》等熟知,尽管中央歌剧院曾经与林徐伟的奥贝拉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于2005年作为教学剧目搬上中国歌剧舞台,但普通观众对这部戏依然了解甚少。5月24日 ,国家大剧院版本的《假面舞会》将亮相,记者日前采访了导演乌戈·德·安纳,他告诉记者:“我正是在创作一部面向中国观众的歌剧,根据我的想象能够得到中国观众的好评。”

对于这部戏5月24日将要给北京观众呈现什么?乌戈告诉记者:“在与中国公众的首次接触中,我选择了《假面舞会》。这是威尔第一部与众不同的音乐歌剧,且对于中国人来说将是一样完全崭新的东西。我希望能以意大利歌剧的传统将其展示给中国观众。同时,从视觉上来说,这次演出也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例如在装饰、服装、演员站位等方面。故事发生在瑞典,讲述的是一段史实。1792年,古斯塔夫三世在斯德哥尔摩皇家歌剧院的一场假面舞会中被一个谋反者谋杀。朱塞佩·威尔第因为文化审查的原因更改了歌剧发生的背景。故事的背景由瑞典转移到美国波士顿,但是导演认为这部歌剧的音乐,很明显表现的是古斯塔夫三世时期宫廷的情景。因此,我们在这部演出中将看到的是18世纪这个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歌剧的男高音将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因为事实上在历史中他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如我第一次向剧院领导介绍的那样,古斯塔夫三世热爱戏剧、艺术、博物馆,因而展现人物的性格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剧中导演会试图找到一种途径、一种符号来表现这一特征,即对艺术的爱好与浪漫主义的思想,但最后却因此遭到杀害。这部歌剧以真实历史事件为题材创作,因此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当我们要把这部作品搬上舞台进行表现的时候,我们必须了解这三点:一是历史实情,二是歌剧内容,三是向观众展现的部分。这部歌剧必须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歌剧由许多矛盾冲突构成,本身就蕴含着成为一部重要的,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的因素:激情、爱情、复仇、盛大的舞会与欢宴,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生活,欢笑,占卜未来的水晶球与死亡。这一切的因素组成了一部鸿篇巨制,我相信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

乌戈说:“我的工作是一个尝试,也冒着一定的风险,因为现在制作完全是按照导演认为更能让观众喜欢的想法来进行。我通过各种途径寻得一些信息,希望能表现意大利传统的歌剧样式,但另一方面这也是一部极具个人色彩的作品。为了吸引观众,我将在剧中运用色彩,但这些色彩将与传统东方戏剧中的风格大相径庭。为此,只有在首演之后通过观众的反馈才能知道该剧成功与否。”

乌戈认为:“欧洲歌剧界与中国歌剧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但是双方都需要相互学习。这牵涉到沟通的问题,即如何把两个不同的艺术语言融合到一起。把一部作品原封不动照搬是不可取的。因为面向的观众不同,观众的思维与理解方式也相差甚远。我们是为观众而工作,艺术家并不为自身工作,一旦艺术家只为自己工作,就会成为一种自私的生物。在歌剧中这点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