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北京青年报

(作者 许渌洋)一部瓦格纳歌剧对于一座年轻的剧院来说意味着什么?就在不久之前,北京男篮刚刚取得职业联赛创办以来的第一个总冠军,一周之后国家大剧院也取得了同样的历史性突破,不仅献上了建院四年来的首部瓦格纳大戏,更把那部叫《漂泊的荷兰人》的歌剧第一次完整地带到了这座城市,它就像第一个中职篮总冠军一样,既让人陌生,又令人无比兴奋。

要知道这部歌剧上一次在中国演出,还是14年前的1998年,当时国内尚无一家剧院有实力制作该剧,而远道而来的德国莱茵歌剧院在上海演出了国内第一个完整的《漂泊的荷兰人》,2009年中国交响乐团虽在大剧院首届歌剧节期间推出音乐会版演出,却并非完整的舞台版。直到4月3日,大剧院版《漂泊的荷兰人》横空出世,中国本土歌剧制作领域的又一空白被填补了。

而意义还远不止于此,曾几何时,瓦格纳在中国知音寥寥,只有一小部分被称为“瓦迷”的忠实爱好者,国内一有演出瓦格纳歌剧的机会,他们便闻风而动。但除此之外,即便是对歌剧艺术抱有好感的普通观众,庞大深邃的“瓦剧”仍然令他们望而却步。不过,当“荷兰人”的大幕落下,场灯打开的一刻,观众们的确被触动了,也许他们尚未完全理解瓦格纳剧本中的要义,但是身临其境的震撼,咄咄逼人的音乐,却让他们很多人在未来无法抗拒瓦格纳歌剧的诱惑。

诱惑不仅是对于观众,同样也摆在剧院面前。作为西方浪漫主义歌剧的顶峰,瓦格纳是任何一家志向高远的剧院所绕不开的命题,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剧院创作能力的全盘考验,舞美制作、戏剧诠释、音乐处理,同时还考验了克服合唱团和中国演员的语言障碍,而对于管弦乐团来说,演奏瓦格纳同样是对体力和心智的双重挑战,然一旦挑战成功,便意味着进入一个更高的领域和层次。

都说开山之作,难上加难,国家大剧院却在本周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意大利导演强卡洛·德·莫纳科去年带来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托斯卡》,今次他策划的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视觉豪宴,走上了一条重视觉营造、而轻戏剧阐释的道路。虽然在处理上留下一些疑问(比如终场对于珊塔与荷兰人最终命运的诠释),但那由3D投影所创造的深海,和一艘呼之欲出的幽灵船还是最大限度地刺激了观众的神经。前一分钟也许还一头雾水,但即刻便被汹涌的海水冲刷得无影无踪。在大剧院雄厚的硬件基础之上,这位久经沙场的舞台巨匠数度挑战歌剧舞台的可能性,将高科技手段发挥到了难以预见的极致。

在音乐方面,中外两组歌唱家各有千秋,互有弥补,外国组歌唱家在演唱方面技高一筹,完全符合了他们作为当今歌剧界优秀瓦格纳歌手的地位与身份。不过真正出乎意料的是,中国组演员在第二晚带来更多感人至深的瞬间,虽然在整体演唱实力上与外国组歌手有着客观上的差距,但是章亚伦、孙秀苇等人却以真挚细腻的互动,充分的表演凝聚了不俗的舞台感染力,章亚伦更是表现了其作为华裔第一“荷兰人”的水准。而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与合唱团也同样恪尽全功,可圈可点,有着“荷兰人”中的宝贵经验,他们在年底《罗恩格林》中完全可以更上一层楼。

万事开头难,新版《漂泊的荷兰人》已然为国家大剧院的瓦格纳大业奠定了宝贵基础。就像第二幕珊塔与荷兰人的场景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无际的歌剧海洋中,还有更多具有挑战性的剧目等待他们去一一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