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民族舞剧展现民族文化风采

四部新作相继亮相大剧院

北京青年报

国家大剧院自2007年底开业以来,迎接过许多国外著名的芭蕾舞团,也上演过众多优秀的芭蕾舞作品,让观众近距离与国外最优秀的舞蹈接触。而今年2月和3月,来自国内的4个省市的艺术院团将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四台近年来新创作的民族舞剧作品,《三家巷》、《水月洛神》、《英雄格萨尔》和《粉墨春秋》,四台作品将呈现四种不同的气质与风采,展现中国民族舞剧创作的新面貌。

《三家巷》独具浪漫气质

根据上个世纪60年代在中国文坛极为红火的小说《三家巷》改编创作的同名舞剧将于2月26日首先亮相国家大剧院,这是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最新创作的力作。该剧以上个世纪20年代广州的沙基惨案、省港大罢工等历史事件为背景,将小说的长篇叙事与多重结构浓缩为一小时四十分钟的舞剧叙述,将纷繁复杂与错综微妙的人物铺排提炼为以周炳和区桃的思想觉醒与纯真爱情为主线,以陈文婷、何守仁、陈万利、使妈、阿仔等人物构成的社会关系为副线,充分发挥舞剧的叙事功能和肢体语言特征,通过周、陈、何三户人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演绎他们在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和走向,表现出了那个年代以周炳、区桃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对光明与理想的追寻。

舞剧《三家巷》运用了大量的舞蹈语汇演绎周炳与区桃的纯真爱情,并将这份情感融入到革命激情当中。编导徐成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部舞剧从创作团队到表演团队都非常年轻化,所有演员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几位主演孙秋月、门大成、刘舒、高健等,都是目前战士文工团的年轻主力。这部作品通过讲述在大革命背景下的几组爱情故事,以简练的笔墨和精彩的舞段,带着今天的青年一代走进历史岁月,在纯真缠绵的爱情故事里,重温历史,感受精神,沐浴心灵,守望信仰。”

《水月洛神》充满文人气息

具有唯美特质的舞剧《水月洛神》将于3月1日在大剧院亮相,该剧以曹植的传世名篇《洛神赋》、《七步诗》和中原洛神传说为依托,以曹丕、曹植二人的兄弟相争和战乱中一个美丽女人甄宓的命运遭遇为线索,巧妙地将“诗书礼乐舞”融汇一堂,揭示了现代人对古典艺术美的探究与理解,为观众细腻地描绘出一段跨越千年的凄美之恋。

编导佟睿睿是我国舞蹈界著名的编导,曾经以舞剧《南京1937》和舞蹈《扇舞丹青》、《根之雕》等闻名舞坛。佟睿睿对记者说:“舞剧《水月洛神》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但并没有拘泥于《洛神赋》,而是结合曹植的人生轨迹,着重寻找他的心灵世界中对理想的浪漫向往。全剧以曹植、甄宓、曹丕三个人物为线索展开戏剧情节,凸显人物性格的内在情感张力和命运走向。郑州市政府在推出《风中少林》之后,一直想相继再推出一部彰显中原本土文化的作品,一刚一柔,风格互补。《风中少林》是代表中原儿女刚强、坚毅风格的作品,而《水月洛神》体现了中原文化中婉约和柔美的一面。这部作品题材本身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朝代背景,是以洛水之神——宓妃的神话为基础,通过曹植的幻想,塑造了一个纯洁而多情的神女形象,流露了自己对洛神的爱慕之情和人神相隔不得相见的惆怅,这样一个历史典故,题材本身让人很有创作的冲动。”

《英雄格萨尔》爆发英雄气概

由战旗文工团创作演出的舞剧《英雄格萨尔》将于3月13日上演。该剧以藏族民族英雄格萨尔王的事迹为内容,描写这位家喻户晓的藏族英雄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博爱、正义的人文情怀。这是著名舞蹈编导陈维亚在为国家大剧院创作了《马可·波罗》后的又一部作品亮相,也是著名编导李西宁的舞剧作品首次亮相。

陈维亚对记者说:“莫问征战几时回,一路英雄剑作碑。将《格萨尔王》这样一部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搬上舞台,需要十足的底气和莫大的勇气,唯有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能担当此艺术重任,他们驻守在史诗诞生的土地上,以艺术劲旅的气魄和底蕴,扬起了这面英雄的大旗。能够与战旗的艺术家们共同工作,我很高兴!在创作与排练过程中,我被英雄格萨尔的赫赫功绩所震撼,也被他们的倾情投入而感动。”

李西宁曾经创排过很多杂技、舞蹈等作品,她告诉记者:“可以说,第一次听到高原上苍劲的风声,是在我生命的正式开端之前。母亲在拉萨十月怀胎孕育了我,我的血液里流淌着拉萨河的圣水,我的脉搏中跃动着古老藏地神秘的启迪。这种基因的培育,给了我难以割舍的西藏情怀,我一直希望找到一种方式来传播藏族文化,回报茫茫雪域的哺育之恩。直到有一天,我在清晨的阳光下翻开厚厚的《格萨尔王传》,一声远古的呼唤穿越时空,激活了深藏我内心的英雄情结。除了这份与生俱来的西藏情怀,我对英雄格萨尔这个题材的迷恋,更源于我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所谓英雄,就是在奔向光明目标时的雄心、壮志和豪气;就是面对厄难时表现出积极抗争、永不退缩、决不屈服的坚强生命意志。《格萨尔王传》的说唱艺人认为,说唱史诗的本领是无法传授的,全凭‘缘分’,靠‘神灵’的启迪,是‘诗神’附体。这种史诗传承的模式让我震撼,也给我启迪。对于这台舞剧的创作和导演,我们一直努力贴近这种神秘的生命对话,有一种灵魂的指引和召唤,需要我们去走近去参悟去回应,以高远的心境甚至宇宙观,与他保持如丝如缕的沟通。”

《粉墨春秋》展现梨园风采

来自不同的文化都会给创作者不同的感动,而山西华晋舞剧团演出的舞剧《粉墨春秋》去年度曾经在保利剧院演出就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好评,3月7日到10日再次进京重展梨园风采。总编导邢时苗说:“中国戏曲是一座高山,我就特别想把这个高山上面目给大家看。”

舞剧《粉墨春秋》以李碧华的小说《武生》为依托,展示了梨园戏班中演员们火热的生活,剧中展现了大量中国戏曲文化的内容,使得该剧成为中国戏曲的展示。而该剧邀请到我国著名舞蹈家黄豆豆主演,更显现了在艺术高度的追求。邢时苗对记者说:“这个舞剧我真的想了20多年了,我和豆豆是老乡。他4岁看到我跳舞,励志学舞蹈。他条件不怎么样,考学考得很难,后来1995年拿了一个中国古典舞的表演青年组金奖。那个时候我就发誓了:我说豆豆,我一定要给你打造一部舞剧。16年,终于在昨天晚上把这个剧拿出来了,这不容易。这个对豆豆来说是稍稍晚了一点。”

四部中国民族舞剧展现四种风采,不仅有近现代的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作品,更有以中国历史题材和民族历史题材的作品,展现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展现中国民族舞剧创作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