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学军)作为高雅艺术的爱好者,生活在北京是件很惬意的事。家门口守着鳞次栉比的剧场,每天挑不过来的演出让你选择,过去一年看不到一两回的名家名团,如今也变得习以为常。这些年,北京演出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们越发幸福。用象棋大师谢思明的话说:不用签证、不用护照,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看顶尖演出。
王二民:一年看百场演出
身份:退休工程师
说到北京演出市场的变化,记者采访的几位高雅艺术爱好者中,大多把国家大剧院挂在嘴边。从北京口腔医院退休的工程师王二民是一个高雅艺术的铁杆粉丝,记者常在不同的剧场见到这位老人——每年至少看120场以上的演出,上班时最多时一年看了156场。
王二民的退休工资近3000元,每月至少有一半左右要放在剧场里。贵的票买不起,他就买便宜的,或者从爱好者手中淘换。尽管如此,老王的小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作为艺术爱好者,生活在北京实在是太幸福了,想看什么就有什么。”他认为,北京演出市场这些年出现的世界级的表演团体越来越多,有的顶级乐团还不止来两三次,他掰着手指头说“穆特”“帕尔曼”“马林斯基大剧院”都成了北京的常客。他认为,北京的院团和剧场进行了不懈的艺术普及,有时候10元的低票价就能看一场音乐会,喜欢高雅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谢思明:不用出国看大戏
身份:象棋大师
熟悉中国象棋的人都听说过“谢思明”这个名字,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除了象棋大师这个头衔,她还是个高雅艺术的铁杆粉丝。
1976年暑假,还在读中学的谢思明刚学习象棋一年,一次,跟着父母去看舞剧《红色娘子军》,她马上就被女主角吴清华优美的舞姿深深吸引。回到家,谢思明就跟妈妈说自己想学舞蹈,“当时妈妈不喜欢我蹦蹦跳跳,她认为女孩子应该文静,所以希望我下棋。”于是,象棋成为她的主业,而舞蹈则成为了她的业余爱好。听的芭蕾音乐多了,谢思明也渐渐喜欢上了古典乐和歌剧。
国家大剧院建成前,谢思明除了看北京少数名团演出外,逢国外出差一定要去看演出。“大剧院建成后,我就‘窝’这儿了。不用签证、不用护照,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看顶尖演出。”多年来,瑞典皇家芭蕾舞团、加拿大蒙特利尔大芭蕾舞团等舞团纷纷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谢思明一场不落地看下来。如果碰上舞团同一个剧目由不同舞者出演,谢思明会看所有的场次。
多年来,对于北京观众的成长谢思明也看在眼里,“几年前,北京观众还只认《天鹅湖》《红色娘子军》等比较熟悉的剧目,基本没有人敢引进新剧目。国家大剧院有长远眼光,引进《堂吉诃德》《茶花女》等剧目,培养观众对新剧目的喜爱。”谢思明记得,舞剧《堂吉诃德》第一次上演时观众不多,等到后来,几乎场场爆棚。她认为,北京的观众是有鉴赏能力的。
张看:去大剧院补上“大学”
身份:学校老师
身为国家大剧院会员俱乐部“殿堂之友”的张看说自己“把大剧院当成了另一个家”。只要有时间,她会来大剧院看演出,并且参加艺术普及教育讲座、沙龙等活动,每一次都会悉心准备和打扮,让自己用最好的状态与音乐相见。
“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我没能有机会从小学习音乐、上大学,现在我把国家大剧院当成了心中神圣的大学,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音乐知识,感悟到平时没有领会到的音乐作品内涵。借鉴古今音乐家及其生平故事,让我越发了解了人生,开阔心胸,更好地面对生活。”张看感觉,国家大剧院的出现给北京演艺市场带来的改变“挺大”,好演出的数量多了,每年自己的兴奋点越来越多。
魏丹驹:每周都会去大剧院
身份:职业画家
魏丹驹是职业画家。在他的时间表里,一周7天,5天在宋庄的工作室里搞创作,剩下两天基本都泡在大剧院。对他来说,在这里即便是随意逛逛,都能感受到一种艺术氛围的熏陶。他说:“普通老百姓在这里可以触摸最高艺术殿堂;艺术爱好者和青年艺术家来这里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大师们在这个场所可以通过思想的碰撞促成艺术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