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然)德国音乐巨匠瓦格纳,在1841年至1848年间创作了《漂泊的荷兰人》、《唐豪瑟》、《罗恩格林》三部浪漫主义风格歌剧。本周,伴随着《唐豪瑟》的演出,瓦格纳浪漫主义风格歌剧已全部被搬上中国的舞台,也敲响了今年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开幕钟声。在今晚该戏的最后一场演出之后,《长征》、《茶花女》、《水仙女》、《塞维利亚理发师》、《高山流水》、《岳飞》、《蝴蝶夫人》等中外歌剧将陆续登台。
百分百瓦格纳风格
《唐豪瑟》脚本由瓦格纳完成,题材来源于中世纪民间传说以及海涅等德国文学家作品,从游吟诗人唐豪瑟与恋人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中,描摹出一个寻找精神寄托的诗人形象。剧中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典的保留曲目,而“朝圣者的合唱”、咏叹调“晚星颂”也都备受欢迎。国家大剧院歌剧总监兼管弦乐团首席指挥吕嘉表示,《唐豪瑟》是瓦格纳歌剧的脱胎换骨之作,是100%的瓦格纳风格,也是其成熟期的代表作。
合唱配弦乐为剧增色
除了歌唱艺术家的精彩表现,长达近14分钟、浓缩表现歌剧情节和精彩旋律的《唐豪瑟》序曲,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执棒该剧的国家大剧院歌剧总监兼管弦乐团首席指挥吕嘉曾表示,“瓦格纳作品,人声与乐队、和声是综合的、一体的,他的作品更像是音响的洪流,具有强悍的德意志风格,光彩夺目。”而歌剧中大量的合唱段落则在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的演绎中焕发光彩。其中,歌唱比赛大厅里宾客们的合唱雄伟大气;两度响起的“朝圣者的合唱”庄严感人;维纳斯堡水妖们的合唱则充满了难以抗拒的魅惑。剧尾时,年轻的朝圣者们唱起的表现唐豪瑟得到救赎的合唱,仿佛巨大声浪扑面而来,令观众体验到只有在现场才能获得的震撼与冲击。
男高音需“唱满90分钟”
恩德里克·沃特里希、莫华伦、芭芭拉·哈维曼、孙秀苇等活跃在世界歌剧舞台的当红歌唱家组成了该剧阵容,活跃在当今世界歌剧舞台一线的瓦格纳男高音歌唱家恩德里克·沃特里希,以雄壮有力的声音雕刻出在欲望之爱与圣洁之爱间摇摆的中世纪游吟诗人唐豪瑟的形象。演唱唐豪瑟这个角色,沃特里希认为最大的挑战在于发声。“首先你要有好的体能,但最关键的挑战还是回归到歌者对于角色的理解。在演唱时,不能只为表现而表现,仅仅展现角色肤浅的一面,而应回到探寻人性和真相的大道上”。
在另一组中出演唐豪瑟的是中国歌唱家莫华伦,他介绍说,这部戏中光是男高音的段落就占全剧90分钟,对男高音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有人觉得唱瓦格纳一定需要特别大号的男高音,但这一部偏偏不是。大号男高音往往唱不出里面的韵味和抒情浪漫的感觉。同时,这部歌剧的叙说性很强,有点像德国艺术歌曲。第三幕唐豪瑟有一段25分钟的唱,像说故事的感觉,需要把深意唱出来”。
四面体舞台有寓意
瓦格纳提出了总体艺术的观念,通过音乐、戏剧、视觉等多种元素打造综合的表演艺术。而皮耶·阿里导演是“总体艺术”的践行者。身兼导演与舞美设计的阿里,将舞台的核心设计为一座有着四个侧面的宏伟建筑。这个“四面体”,不仅让剧中维纳斯堡、瓦尔特堡歌手比赛大厅、瓦尔特堡的山谷等场景进行灵动地转换,同时充满了深刻的寓意。阿里导演说,“如同某种阴阳之间的渗透,这座巨大建筑的每一个侧面,都是对另外一面的否定。”
另外导演还通过丰富的影像,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的视觉。其中,第一幕维纳斯堡水妖们的舞蹈、第三幕“朝圣者的合唱”等段落,都通过与舞台表演、音乐交融结合的影像,将有限的舞台空间给予无限的拓展与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