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骆驼祥子》首演,舞台上唤醒旧京记忆

“祥子”唱美声,梦回老北京

北京日报


  王小京/摄

(记者 李红艳)昨晚,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舞台上,青砖灰瓦的主色调下,又见巍峨城楼、幽静胡同、热闹市集,这里是“祥子”梦想起程的地方。

舞台下,2000多名观众凝神聆听,见证歌剧《骆驼祥子》首演,这是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梦再一次延展的地方。

大幕拉开,哈德门、白塔、天坛、故宫角楼、烟袋斜街、钟鼓楼等映入眼帘,巧妙的布景技术带来了视觉上的流动性,令观众们在移步换景间翻开老北京的记忆画卷,同时随着缓缓的转台“走街入巷”,感受房前屋后的喜乐悲欢……在如此充满老北京情怀的舞台视觉当中,老舍笔下的“祥子”“虎妞”,吟唱着华丽的美声,带领观众梦回老北京。

作曲家郭文景是地道的重庆人,却在北京生活了30年。他以饱含张力的歌剧化音乐语言,缔造出纯正的歌剧味道,为这个属于北京城的故事编配了波澜壮阔的交响音乐。而在恢弘的“大歌剧”中,他又对“北京滋味”做出了独具匠心的渲染——三弦、唢呐等乐器的加入,京剧、民歌等音乐素材的使用,大鼓、叫卖的化用,使得整部歌剧有着深深的北京烙印。

饰演祥子的男高音韩蓬,高高大大,胖胖乎乎。他以全剧的第一首咏叹调“瞧这车”亮相,高亢明亮的嗓音中满含希望与干劲:“三年的梦想,三年的渴望。三年的积攒,三年的奔忙……就为了来这么一辆。”在质朴的外表、憨厚的体态下,他灵活地辗转腾挪于洋车左右,令许多观众称赞这个“祥子”真可爱。尤其是他被虎妞诱惑一场戏,有苦难言的笨拙样子,让观众觉得又好笑又可怜。“祥子”演唱的同时,在全剧中都有精彩戏份的车夫甲乙丙丁,配以四重唱,加之合唱团不断“帮腔”,仿佛相声中的一捧一逗般精彩,绝妙地刻画出市井群相。

女高音歌唱家孙秀苇担起了虎妞这个角色。在“收车份儿”“大闹寿宴”中,她有些夸张地扭动着腰肢,一举一动将虎妞的泼辣直爽演绎得活灵活现。尤其是“结婚”一场重头戏,两人的二重唱张力十足,虎妞的高亢抒泄尤为震撼人心。而当凄厉的唢呐声嘶力竭地镶嵌在恢弘交响中,一段迎亲之曲却暗含了悲剧宿命。

其实,虎妞的形象之所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不仅因为她张扬的性格,也源于她的敢爱敢恨。曾在大婚时唱出“嫁了个我喜欢的大丈夫死也瞑目”的虎妞,终躲不过命运之手的捉弄。“虎妞之死”是整场演出中戏剧感最突出的一段,夜色中漫天狂舞的飘雪裹挟着零落的纸钱,为这个活得痛快的女人送行。极具仪式感的视觉营造与诵经般的合唱,诠释着生命的无常。

除了孙秀苇和田浩江饰演的虎妞、刘四爷这对“父女档”,剧中另一对“父女档”二强子与小福子,由男中音孙砾和女高音宋元明饰演。孙砾在“二强子醉酒”时的表演入木三分,一句“命是一钱不值的王八蛋,天是有钱人家的看家狗”令人不寒而栗。他的女儿小福子被迫卖身为妓,这样一个在世人看来卑贱的女子,作曲家却为她谱写了教堂圣咏般的旋律,其中一首咏叹调引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为主题并进行升华,熟悉旋律中的轻吟和对凄惨身世的哭诉,令不少观众眼眶湿润。而当小福子死后出现的合唱“北京城”,就像为这个城市中所有苦难与不幸而诵唱的“安魂曲”,古朴庄严,震撼心灵。令观众惊叹的是,这首乐曲嵌入了骆玉笙《丑末寅初》中的唱词,致敬这位鼓曲大王。

昨晚的演出,观众上座率达九成,包括一位坐着轮椅来的观众,以及一位被搀扶进剧场的盲人观众,足见这部剧的吸引力。对于郭文景的音乐,观众给出了极高的评分。有的观众此前曾怀疑,西洋歌剧的手法如何表现《骆驼祥子》这样具有鲜明地域性的民族题材?祥子、虎妞唱美声会不会很别扭?事实证明,郭文景做到了打通中西文化之间的“任督二脉”,做到了用西洋歌剧音乐的戏剧性、抒情性、交响性,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题材,刻画中国人物。

接下来的三天,王心、张亚林、沈娜、周晓琳、关致京、王鹤翔等实力歌唱家将相继登台,联袂演绎这一作品。

现场快评
  中文的发音特点决定了中文歌剧不好写,但这部剧的音乐与词的结合非常好。对了,演员表演也很棒,出人意料。

——声乐教育专家 郭淑珍

说实话,经典民族题材做成歌剧不好写,但是郭文景的音乐塑造很成功,气场很强大,很震撼。

——作曲家 雷蕾

郭文景的风格并没有强调哪一个咏叹调,这也不是他的风格,他秉承了他一贯的风格,里面有幽默的成分,配器精巧,非常典型的“郭氏特点”,管弦乐团演绎这个风格产生的效果也很不错。

——指挥家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