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用歌剧“滴灌”校园

北京晨报

(首席记者 李澄)昨日,国家大剧院与北京市自忠小学、校尉胡同小学正式签约,这标志着大剧院力推的歌剧艺术“滴灌工程”正式落到实处。而实际上,早在4月29日,一堂由大剧院操办的歌剧艺术课,已在北京丰台十二中正式开讲。这堂课不仅邀来央视名嘴白岩松生动串讲,更有多位青年艺术家现场演示,还专门设计了让学生互动体验的精彩环节,一个多小时的课程丝毫没有令孩子们感到冗长,相反却有几分意犹未尽。这正是国家大剧院将艺术普及教育“植入”中小学课程设计的一堂公开示范课。从今年5月起,这样的歌剧艺术课将在丰台区30所中小学全面铺开。这意味着,作为国家级艺术殿堂的大剧院在艺术普及教育方面再出重拳,又一次迈出了颇具创新意味与探索精神的重要一步。

滴灌工程,水滴石穿。恰如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国家大剧院开幕第一年参与某次艺术普及教育活动时所说的:“做艺术普及教育推广工作,就像一个苦行僧,你在做,但不能去求收获,可收获一定在。”6年过去了,国家大剧院所坚持的艺术“滴灌工程”已经润物有声、开花结果。院长陈平认为:“一个孩子、一个中学生、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进过一次剧院,没有听过一场歌剧或者交响乐音乐会,他的人生是有遗憾的,滴灌工程就是要一棵苗一棵苗地栽培、一个娃一个娃地培养,大剧院的艺术普及教育正是要从青少年做起。”

歌剧艺术进中小学课堂,这本是欧美各国近几十年来由于古典音乐、歌剧因为时代变迁而面临观众和人才两方面危机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重新拉住年轻人的心,并引起他们的热爱的一个举措。欧美的许多歌剧院都在所在城市的多所中学开设歌剧选修课,将参与的学生分工,分配到一部歌剧制作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包括导演、舞美、后台、灯光、场记以及所有的角色,甚至是交响乐团,让孩子们在工作中体验创作的快乐和制作一部歌剧时工序流程繁杂有序的乐趣。他们甚至还组建成员为学生的市场营销部,营销的对象虽然就是本校同学和同学的家长,但他们也还是要开动思维想办法,按照市场营销的法则把票卖出去。而这背后的每一步都有歌剧院派出的教师团进行专业指导。

对于国家大剧院来讲,把观众“重新”拉回来一说是不存在的,因为在中国,古典音乐尤其是歌剧方兴未艾,其欣赏基础实在薄弱,普及、提高、培养兴趣,如果真能够从基础教育阶段成为孩子们艺术教育必修课,相信会有更多的孩子们拥有感受和欣赏这门古典艺术的能力。多年来,我们把所有的创造力都赋予在了科学技术领域,忽视了艺术创造之于社会的意义。而艺术创造力活跃的背后,往往是有国家、社会丰厚的艺术积淀,并且是沉淀在每一个人血液中的。所以,大剧院的这项工作更加不容易,需要做的工作更多,也更加需要音乐家乐于投身其中,为了下一代,也是为了自己这个行业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