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古匾”配套讲座举行,
主讲人为国家一级编剧、著名戏剧评论家、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张永和 李威/摄
一方方尘封已久的匾额,穿过往事云烟,在一场讲座中“活”了起来。2月23日下午,《从“梨园古匾”讲京剧源流及匾中的京剧大师》讲座在国家大剧院艺术沙龙展厅举行。国家一级编剧、著名戏剧评论家、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张永和为30余位京剧爱好者讲述了梨园古匾的魅力。
匾额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点睛之笔”。此次展览从生行、旦行、净丑行、七科四个方面,向观众展示了曾经悬挂于梨园公会的九方匾额:既有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四十余位丑行子弟共同捐献的“义重流传”匾,又有出自“剧界书法家”时慧宝先生之手的“梨园新馆”匾,还有音乐科、经励科同仁捐献的“元音盛世”匾、“梨园永固”匾……斑驳的匾额上,观众们能够看到马崇仁、言小朋、言少朋、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裘盛戎、袁世海等众多京剧艺术家的名字。这些镌刻着梨园弟子们记忆的牌匾,或歌颂梨园永固,或咏叹元音盛世,或倡导发扬国粹,或敦促谨言慎行,它们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京剧的发展变迁。
“古语有云:‘无匾不是垿(王垿),无腔不学谭(谭鑫培)’,这巧妙地将匾额和京剧联系起来。”讲座中,张永和先生首先以“匾”开篇,指出了匾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然后他从历史发展角度,追溯了这些由梨园弟子敬献给梨园公会的匾额的来历,并对梨园公会所做出的废除陋习、树立行业规范、不断扩大京剧艺人队伍等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些匾,记录着演员们的艰辛和京剧的历史沧桑。”结合本次展览所展出的九方梨园古匾,张永和先生还对匾额上所出现的一些京剧大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此次展览及讲座,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了解熟悉京剧的途径,让观众从匾文的字里行间洞悉京剧历史的发展脉络,感悟国粹艺术的悠远绵长。此次展览将持续到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