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至11月11日,国家大剧院迎来第五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
第五届“春华秋实”首次邀请到国外院校
图为韩国艺术综合大学舞蹈专场。
10月30日至11月11日,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迎来第五届。今年,展演周不仅首度辐射至海外院校,票房也再度传来好消息,据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透露,展演周全部演出票开幕前就已售出8成,而最后所有演出的上座率都在95%以上。
把从前艺术院校“养在深闺”的作品搬上舞台,国家大剧院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通过五年将其打造成剧院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并且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春华秋实”展演周有着自己秘诀。
集凤筑巢,创新模式
为中国艺术的未来加码
开幕运营5年来,国家大剧院秉承“人民性”的宗旨,始终坚持以“滴灌工程”对大众进行艺术普及教育的实践,建立起包括“春华秋实”展演周、“周末音乐会”等在内的覆盖全年的、系统的艺术普及教育体系。
回首五年前,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将“春华秋实”展演周的起步归于大剧院的“文化自觉”和艺术院校对接文化市场的渴望。邓一江解释,“春华秋实”展演周不仅仅是为国内专业艺术院校提供展示教育教学成果的舞台,让各艺术院校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一流的艺术创作舞台实践,也是旨在通过展演周推出舞台新星和舞台新作。“我们的艺术内涵很明确,就是鼓励创新。这些新人就是中国表演艺术的未来。”
艺术院校也同样需要这个舞台。过去,受制于演出场地、营销手段以及交流群体偏窄等诸多因素,各个院校往往是非营利性演出多、赠票多,其舞台实践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都十分有限,呈现在象牙塔中孤芳自赏的尴尬局面。
在这样的考虑下,国家大剧院对展演周的打造也是独创模式。不同于以往先搭好平台再招演出的“筑巢引凤”模式,国家大剧院是先聚集一批在北京市的艺术院校,强强联手推出“春华秋实”品牌,再通过每一届的成功辐射全国专业艺术院校、综合院校的艺术专业,最后辐射海外,可以说是“集凤筑巢——再引来更多凤凰”。此外,院校只需安心创作、演出,大剧院负责宣传包装、市场推广等工作,也架起了艺术院校与文化产业的联动之桥。
中央音乐学院多次参与展演周,副院长周海宏强调,艺术院校有着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的艺术资源,这样一个大的演出资源,应该为国家文化艺术市场提供最鲜活最高水平的节目源。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也特别感谢国家大剧院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艺术院校的艺术不应该和社会隔绝,而是能够走向社会和大众有沟通、有互动交流的过程。”
五年来,“春华秋实”展演周云集了16所艺术院校的近4千人次艺术家和青年学子,他们带来47台节目共64场演出,每一年都有新人新作涌现。今年北京舞蹈学院的3场演出,就荟萃了北舞近年来新创作的小舞剧和舞蹈作品;上海戏剧学院的原创话剧《菩萨岭》也是一部优秀作品;音乐院校则是纷纷带来创作曲目,如上海音乐学院演出的《木卡姆印象》是著名作曲家杨立青最新创作的,南京艺术学院上演邹建平、徐振民、王建民、王建元、臧恒5位作曲家的中国交响乐佳作。此外,展演周也让一些以往的优秀剧目重回舞台,如2010年第三届展演周中在中小型舞剧专场里演出的舞剧《情殇》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与此同时,更多的青年学子参与到演出、导演、美术、化妆、服装、灯光、管理等各个环节,真正成为艺术实践的舞台。今年22岁的刘琪是中国戏曲学院的大四学生,这次担任京剧《杨门女将》主演,这是她第一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她说自己紧张并兴奋着。已经有很多舞台经验、同样22岁的闫国威,6岁起就学习二胡,这次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演出中与名家于红梅合作,“这对我是一次特别难得的机会,有这么多各专业最出众的名家,演出新作品和大型作品,我想虽然是挑战,但能在演奏经验和台风上学习到很多。”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北京舞蹈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胡淮北都认为,国家大剧院把舞台向学生们敞开,这不仅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激励,有利于树立一种鼓励创新的积极导向。
尊重规律,做大蛋糕
打造“春华秋实”品牌
2008年,首届“春华秋实”展演周上座率达到98%,让很多业界人士都非常吃惊,称其为“学院奇迹”。五年来,“春华秋实”在票房上一直维持着平均90%的上座率,可以说是一张非常漂亮的“成绩单”。
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部部长王大羽说,这都归功于展演周同样坚持大剧院的高雅艺术定位,用“艺术与市场”双重眼光审视节目。具体在剧目选择上,大剧院和艺术院校达成了3条标准:在作品内容上,要能体现院校教学特点,有别于商业演出;在艺术质量上,要能够代表参演院校教学的最高水平,展示最好的教学成果和最优秀的人才;在观众接受上,参演作品要是观众熟悉,能接受和欣赏的。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让艺术教学与市场在实践中互动起来,才能收获观众。
中国戏曲学院曾在“春华秋实”舞台上推出《红色娘子军》、《白蛇传》、《还魂三叠》、《李渔与三姬》、《长征组歌》五台剧目。今年,学院找准市场定位,策划“多剧种折子戏展演”,北京演出市场上10个剧种同台演出机会十分难得,加上又是名家指导拔尖学生演出,票一下就售光了。
上海戏剧学院此前曾带来《牛虻》《风铃》两部话剧,今年的《菩萨岭》同样令人关注。这部现实题材力作虽然讲述的是农村留守妇女的故事,但其思想内核仍是寻找真爱、温情脉脉的普世价值观,三年前作为毕业大戏一上演就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主演还因此荣获第20届上海白玉兰“新人主角奖”。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宫宝荣还透露,与大家想象的表演系挑大梁不同,这次的演员都是上戏导演系出身。
“春华秋实”展演周每年举行一次,国家大剧院也注重常办常新,2009年第二届范围辐射至全国,2010年第三届首次出现个人专场音乐会、编钟音乐会、中小型舞剧专场,2011年第四届是新作品最多的一届,2012年第五届首次邀请到国外院校。
每一场演出艺术院校都精心筹备,阵容、内容都不输商业演出,场场都是大师云集,第一届的“星妈”常莉、大提琴演奏家朱亦兵,第二届的张国勇、廖昌永、黄蒙拉、孙颖迪,第三届的张立萍、张建一、吕思清,第四届的宋飞、王中山、张维良,第五届的秦立巍、于红梅、戴亚等等,师生同台也有利于艺术的传帮带。
除了对展演周实施立体化营销推广战略,国家大剧院还积极引入企业支持,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已在2010-2012年连续三年赞助展演周,为其提供了资金保障。
坚守“公益性”
“实实在在”文化惠民
作为国家大剧院打造的大型社会公益性艺术普及教育品牌,展演周受到了李岚清同志的深切关注。李岚清同志为展演周亲笔题词“春华秋实”寄意勉励,也表达了岚清同志对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工作的殷切期望。
“春华秋实”展演周每年都在剧场内精彩演出之余,还配套打造艺术普及讲座、主演见面会、公共空间演出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普及活动。五年来,这些演出和活动一共吸引了8万群众,实现着“让更多人走进大剧院、了解大剧院、享用大剧院”。
展演周的所有演出票最高200元,最低60元,超高的性价比,也让更多以往对“学院派”作品不了解的观众也产生了兴趣,不少观众在第一次观看后感到“物超所值”,成为展演周多年的老顾客。此外,剧院每一年都会邀请弱势群体、远郊区县学生观演,这些种种措施都对未来观众的培养、对院校艺术精品创作提供了长效的支持和不竭的动力。
而据王大羽部长介绍,从今年9月开始,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举办的“2012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北京高校学生走进国家大剧院”活动,会组织北大、清华、北师大、北外等10余所高校大学生,观看国家大剧院多场演出和活动,“春华秋实”展演周作为其中一部分,也会邀请大学生观看演出,“三部委主办的这个活动给北京市学生提供免费欣赏高雅艺术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