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大剧院主办的首届舞蹈节即将于10月24日拉开帷幕,在为期32天的时间内为北京观众带来13台30场中外舞蹈精品。精彩的演出尚未拉开序幕,国家大剧院却已经先迈开了公益的脚步。10月23日同样专注于在文化领域进行推广普及的国家大剧院和首都博物馆联手合作,特邀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杨丽萍走进首博,为热爱艺术的普通大众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公益活动。
公益之行超强阵容 200余位观众慕名而来
活动当天下午,首都博物馆的中央大厅临时搭起了舞台,舞蹈艺术与博物馆氛围在这个空间内生发出奇妙的化学反应,营造出曼妙醉人的文化气息。活动当天被邀请到现场的观众有200多人,这其中有特邀而来的首博周边社区的居民,有国家大剧院的会员朋友,还有一些当天在首博参观的普通市民,以及一些慕名而来的舞蹈爱好者。
下午3点活动正式开始,当一身民族服饰的“孔雀公主”杨丽萍走上舞台,现场立刻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位家喻户晓的舞蹈明星的号召力可见一斑。当天的活动中杨丽萍还带来了几位“孔雀家族”的特殊客人:在春晚中与杨丽萍共舞的“公孔雀”王迪;大反派“乌鸦”陈谢维;代表永不停歇的“时间”小彩旗;代表人们心中信仰的“神灵”虾嘎,以及B组的两位主演杨伍、岩金。这样豪华级的阵容,在《孔雀》全国巡演旅程的宣传活动中其实并不多见,而一场为普通大众所举办的公益活动却将这些明星聚集到了一起。
杨丽萍:我们的舞剧讲的是“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我的人生也算是要走进“冬”了,
也是用舞剧对生命做一个总结。 高尚/摄
杨丽萍讲述从《雀之灵》到《孔雀》的完美轮回
杨丽萍的舞蹈成名之路始于独舞《雀之灵》,而如今即将上演的大型舞剧《孔雀》将成为她的收官之作,以“孔雀”为开端,又以“孔雀”为终点,杨丽萍的艺术之路仿佛走过了一个圆满的轮回,而其中的内涵却早已得到了升华。
在当天活动的现场,观众们通过视频看到了舞剧《孔雀》的精彩片段,同时还跟随着镜头走进了幕后,看到了一部舞剧制作背后的种种艰辛。谈到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时,杨丽萍说:“我的舞剧不是民族舞,但我也没有加入西方元素。大家看到的舞台效果,都是我们创作时很自然地构思出来的。《孔雀》是自然的、世界的,并没有刻意地加入某种元素。大家可以认为是一种全新形式的舞剧。剧中的‘孔雀’,是鸟,也是人,是有情世界的芸芸众生。”
在活动现场,每位舞者都向在场的观众讲述了他们参与《孔雀》创作的经历与感受。特别是杨丽萍的侄女小彩旗,这位13岁的小姑娘可谓功夫了得,她将在《孔雀》中连续旋转90分钟,每场演出至少要转3000多圈。在当天活动现场,她也为观众展示了一段旋转的舞姿,不紧不慢、从容淡定。小彩旗说:“我的角色代表了时间的流逝,无论世间发生了什么,自然和生命会一直遵循着特定的规律流转。”彩旗还说,为了这个角色她已经练习了一年的时间,现在能够做到一点儿也不晕了。
活动最后,现场的观众和台上的嘉宾们进行了互动,话题从杨丽萍的艺术人生到对生命与自然的理解,从舞蹈的欣赏到延长艺术生命的诀窍,主持人几次提示“最后一个问题”,仍有热情的观众不断举手,令活动的结束时间一延再延。
院内院外齐公益 每个明星“不白来”
在国家大剧院舞蹈节持续的一个月当中,还将有一系列演出之外的公益活动,这其中既有让舞蹈家们走出剧场深入学校、博物馆、文化馆的院外活动,又有在国家大剧院内举办的各种放映、导赏、讲座、工作坊等等,总场次达到了近20场之多。从专业领域的深入交流,到惠及大众的艺术普及,丰富的形式,多彩的内容,让舞台之外的“舞蹈节”同样热闹又精彩。
国家大剧院演出部部长李志祥笑称:“我们几乎给每位来到舞蹈节的知名艺术家都安排了‘额外工作量’,让他们这一趟中国之行不能‘白来’,要给我们的观众、我们的舞蹈界留下更多宝贵的经验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