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艺术资料中心举办《运河谣》主创见面会活动

再现瑰丽的运河人文画卷

国家大剧院


  导演廖向红(右)、作曲印青与观众分享《运河谣》的幕后故事 甘源/摄


  主创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让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 甘源/摄

国家大剧院历时两年倾力打造的歌剧《运河谣》将在端午节前后(6月21-24日)与观众见面,这是国家大剧院制作的首部以民族唱法为载体的原创民族歌剧。6月3日下午,该剧导演廖向红、作曲印青做客艺术资料中心,与广大歌剧爱好者及会员朋友们分享了该剧筹备制作过程的幕后故事。

活动中,著名导演廖向红不仅为观众介绍了该剧强大的制作阵容、歌剧情节还畅谈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她表示,《运河谣》的创作一方面要继承我国民族歌剧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也要借鉴西方歌剧创作方法与技巧。“我们试图运用歌剧这种艺术形式,讲述中国的故事,歌颂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在这样的基础上,做到‘民族性、现代性、亲民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我希望《运河谣》是一部兼具民族气韵与现代风貌的歌剧,也希望它能成为一部能留得下来、走得出去的中国民族歌剧!”

曾创作过《天路》、《走进新时代》等许多广为传唱的经典作品的印青老师,这一次也为该剧谱写了同样优美、细腻、动人的音乐。印青老师表示,《运河谣》首次以民族唱法为载体,并从戏曲、民歌、民俗等中国文化精华中汲取营养,将呈现出中国民族歌剧所特有的艺术质感和艺术魅力。在“宣叙”和“重唱”方面依据汉语四声和民族唱法等特性,并在曲式结构上做了很多探索,力求强化音乐的戏剧表现力。其中,为水红莲、秦啸生、关砚砚创作的咏叹调极具情感张力和性格魅力;体现全剧主题的合唱“运河水”、“拉纤歌”、“船工绞盘歌”则荡气回肠、动人心魄;而“彩龙船”和“大豆白米花生”等合唱则充分展现了运河南北的地域特色与民俗风情。此外,《我们是运河的流水》、《来生来世把你爱》等精彩唱段都堪称全剧的点睛之笔,印青老师坦言“自己在试唱水红莲的咏叹时也几度热泪盈眶,尤其是《来生来世把你爱》,曾把自己都唱哭了。”   

随后,剧中“水红莲”的扮演者,来自二炮文工团的青年独唱演员王喆以及“张水鹤”的扮演者王鹤翔为观众带来了《运河谣》、《来生来世把你爱》等选段的精彩表演,迎来台下阵阵喝彩的同时将活动现场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音乐太好听了,很亲切、很感人,‘运河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值得关注和期待。”活动后观众纷纷表示。 

目前,歌剧《运河谣》已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舞美布景与服装也已经展开制作。著名指挥吕嘉将担纲该剧的指挥,而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与合唱团也将一同奉献这场充满民族韵味的歌剧盛宴,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