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中国古典舞的韵与美系列】穿越千年的相遇——解读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下)

主讲人:周莉亚、韩真

国家大剧院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北宋青绿山水代表画作《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以“青绿”为视觉主色调,以展卷人和画作作者王希孟的视角,用舞蹈的语汇展现了一幅美妙的画卷。上期经典艺术讲堂中,编导介绍了对于“中国传统戏剧观”的理解,以及《只此青绿》如何破解《千里江山图》中似乎没有“人物”和难以展开“故事”的难点,通过三句题跋架构出整部作品。本期经典艺术讲堂继续请周莉亚、韩真两位编导为观众们解读《只此青绿》如何“舞”绘千古名卷。 
 
 
 
一、时空交错中的相遇
与人们通常认识的叙事性舞剧不同,《只此青绿》通过《千里江山图》的研究者——展卷人的视角展开叙事。展卷人在打开这幅画的瞬间,走进了画中遨游,他的精神世界与《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的世界在时空交错中相逢,两个时空暗含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内心逻辑。观众跟随着展卷人的脚步进入王希孟的绘画世界,感受他创作过程中的悲与喜。全剧结尾,一轮明月朗照千年,展卷人与王希孟四目相对,拱手致意。而编导们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现出作品追寻中华文明根脉的意义。

展卷人与王希孟穿越时空相遇
 
二、致敬平凡中的伟大
编导们在《只此青绿》中放进去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要致敬“所有平凡中的伟大”。在创作过程中,故宫博物院为创作团队请到了许多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来教授与作品有关的传统工艺,包括绢织、颜料、制墨、制笔等。当真正去了解这幅画之后,创作团队深切地为少年王希孟和这幅画背后工艺人的付出而感叹。正是有了宋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度,正是有了这些工艺人,才有了这位天才少年所作的《千里江山图》。所有的工艺传承到了这个时代,只待这位少年的出现;也因为有了这幅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工艺的存在;也正是有了展卷人的研究,透过他的眼睛,我们才看到这些人活过来。

这些匠人们为了这些艺术杰作默默付出了一生。就像王希孟没有任何提款署名,工艺人没有,今天守护和研究《千里江山图》的工作人员们也不会有。因此,《只此青绿》为他们留下了一句“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只此青绿》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舞段展现《千里江山图》背后的工艺人。
 
三、将宋代美学的“意向感”融入舞蹈当中
不同于汉唐舞蹈有很多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宋代舞蹈缺乏相关的视觉参考。因此,研究宋代舞蹈究竟是什么样子成为了创作团队的一个难点。编舞过程中,团队请教了很多专业人士,发现宋代舞蹈的视觉特点虽然很难捕捉,但是大家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宋代舞蹈不会像唐代舞蹈那么张扬,动作会更小,更软,更静,更含蓄。在编导们眼中,《千里江山图》是一幅“男性感”和“女性感”兼备的作品,既有秀丽之气,又有硬朗的感受。因此,《只此青绿》的编舞一方面提取宋代艺术、美学的静态感,另一方面提取《千里江山图》的动态感;同时,又将她们对宋代文人的风骨想象放进去,从而形成每段舞蹈独特的属性与感受。

“唱丝”篇章中的舞蹈律动微小,更多地提取宋代女性柔软内敛的意向。

 
女子群舞“青绿”把编导们对画中山石的意念化感受放进去,
既有女子群舞的内敛柔软,又具有山石轮廓的硬朗感受。
 
四、实现人物内心的情感闭环
在之前的舞蹈作品创作中,编导们更多地是要做戏剧层面的闭环设计,而《只此青绿》的创作中更多的是实现人物内心情感的闭环。在《千里江山图》中,似乎不见人,但处处都有人。仔细看画中有很多白色的小人物,他们在上山、种田、炼丹、观景、云游等,就好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产生直接的联系,也许说不定王希孟案几前的颜料就是画中某个过路上山的老人磨制的。《只此青绿》抓住了《千里江山图》这一创作特点,使用空间关系架构整幅作品,演员要通过表演表现人物间的情感连接,而不是表现面对面的冲突,因此,这对演员是很大的挑战。
 
五、趁它消失之前认识它
在编创剧本的时候,编导们想到一句话——“趁它消失之前赶紧认识它吧”。因为有了这些工艺人,有了这些研究人员,有了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才有了生命。《千里江山图》千年不褪的色彩,是无数劳动者匠心创造的,又历经一代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守护,最终凝结成了这独具一格的青绿。所以,编导们想用《只此青绿》这个作品让这些人的印记被更多人看到。只有让观众们看到他们,只有让传统艺术真正走进大众的心里,播撒下一颗种子,我们才能真正获得文化的自信。而这正是《只此青绿》这个作品的意义所在。

本期主讲人:周莉亚、韩真

 
周莉亚

中国东方歌舞团青年舞蹈编导。国家“万人计划”青年人才,文化部2016年青年拔尖人才。曾获多届舞剧“文华导演奖”; 参与创作舞剧作品获多届“文华大奖”,第十届、十一届“荷花杯舞剧奖”。 主要作品有《骑楼晚风》《周璇》《兰花花》。

 
韩真

中国东方歌舞团青年舞蹈编导。曾就职于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室。中国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艺术顾问,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特聘专家,上海文广演艺集团特聘专家,广州大剧院签约艺术家。作品曾获多届“文华大奖”“文华编导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代表作品《八女投江》《我等你》《丽人行》《杜甫》《花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