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列】山东秧歌的艺术魅力与赏析

主讲人:田露

国家大剧院
秧歌,是汉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在不同的地区流传着不同种类的秧歌,比如东北秧歌、陕北秧歌、山东秧歌等。今天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邀请北京舞蹈学院田露教授来给大家讲讲山东三大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
 
 
 
一、三种秧歌的特点 
在山东的不同村落、乡镇、城市,流传着十几种不同形式的秧歌,但是在舞蹈教育领域形成了系统化教材的是三大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它们分布在山东省境内不同的区域。这三大秧歌虽都统称为山东秧歌,但却存在着一些区别。鼓子秧歌发源于济南市的商河县,通常以男性舞蹈为主,女性舞蹈比较简单通常作为陪衬。鼓子秧歌中的男性舞蹈刚健有力、粗犷奔放,通常运用伞和鼓(鼓子)作为主要道具。胶州秧歌发源于胶州市,海阳秧歌发源于海阳市,它们都以女性舞蹈为主,男性舞蹈通常作为陪衬。 

 
鼓子秧歌

胶州秧歌起初是人们在返乡途中,边乞讨边卖唱的一种形式。实际上,胶州秧歌是以唱为主的,舞蹈也是一种陪衬性质的内容。胶州秧歌具有非常突出的风格特点,身体的扭转、脚下撵拧的运动方式形成了身体曲线三道弯的动势,颇具女性妩媚的美感。

 
胶州秧歌

海阳秧歌历史久远,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兴起,在清代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形式。老百姓通常以村为单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队伍,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具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其主要功能是祭拜和礼仪。在海阳秧歌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点就是“三进三出、三拜九叩”,这既是当地流传的一种拜年的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的观念和礼仪。

海阳秧歌

二、民族民间舞蹈和舞台艺术作品的关系 
山东的三大秧歌都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各大艺术院校、艺术院团、国家艺术基金等机构都会用三大秧歌的素材来进行创作。他们提取民间的舞蹈素材,通过创作把它们转化为一种新的形象,赋予它更深入的情感和精神,赋予它艺术家对于社会、人文的独特的思考。我们的工作是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有现实性、有当代创作手法、有现代意识的艺术作品,呈现在舞台上,向今天的观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舞台上呈现的山东秧歌具有艺术家个人的艺术态度、艺术审美、艺术格调,同时蕴含着艺术家思想的深刻内涵。舞台上的山东秧歌和民间当地流传的山东秧歌存在内在的关联性,但在视觉上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舞台上的山东秧歌不能被称为民间舞蹈,只是从民间舞蹈中找到了某种形象,加以创作,从而形成了舞台上的舞蹈艺术作品。

舞蹈《红珊瑚》

三、山东秧歌作品赏析 
舞蹈《磨》这个作品就是提取了胶州和海阳秧歌而创作的,它运用了胶州秧歌脚下的撵拧和海阳秧歌腰部的裹拧,创造了一种新的形象。磨,指的就是粉碎粮食的一种工具,通常用石头做成。磨不仅是一种生活中的符号,还有着深邃的内涵。说到磨通常就能联想到女人,因此《磨》就成为了一个女子群舞,磨里有女人,女人心里有磨,磨和女人有着强烈的关系。所以,磨充斥着女人的一切,女人的理想、美好、痛苦、悲凉、失落……

舞蹈《磨》
  
舞蹈《红珊瑚》的音乐选自陈御麟老师的《珊瑚幻想曲》,音乐的创作背景是红色题材的内容。因此,舞蹈《红珊瑚》用舞蹈的形式在抒发着一种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我们把汉族的手绢变成了纱巾,纱巾象征着红色的火焰和激情。它试图用道具来服务这种抽象艺术。珊瑚象征着生命,海水象征着革命的群众。

舞蹈《红珊瑚》

舞蹈《移山》取自“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创作灵感来源于徐悲鸿1940年的绘画作品《愚公移山》。这幅画给了我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我看到了男人坚毅的眼神和结实的肌肉,看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它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我希望将这种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

舞蹈《移山》


本期主讲人:田露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教学、创作。代表作品:民族舞剧《尘埃落定》,舞作《老雁》《移山》《红珊瑚》《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长调》《喜鹊衔梅》《孔雀飞来》《翠狐》《那一别》《槐花几时开》《磨》《涟涟有鱼》《春祷》《我们的花鼓灯》。

田露/口述
蔡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