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中国古典舞的韵与美系列】从舞蹈《醉鼓》看团队合作精神

主讲人:黄豆豆

国家大剧院
​​导语:
不知大家还是否记得,在199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小伙站在一面20多人扛起的大鼓上跳起了舞蹈,这个作品的名字叫做《醉鼓》。今天我们就邀请到了当年站在鼓上跳舞的这位舞者,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的黄豆豆老师为我们讲述关于舞蹈《醉鼓》的故事。

《醉鼓》春晚剧照
 
 
 
一、舞蹈《醉鼓》的由来 
《醉鼓》最早是由著名导演邓林编创,由一位男演员手持一面小鼓站在八仙桌上表演。在1995年参加春节联欢晚会的排练时,导演组对这个作品进行了修改。首先,把它由原来的独舞,改编成了更有气势的群舞。此外为了提升观赏度,导演组提出让独舞演员站在一面由20多个群舞演员托起的大鼓上起舞。由此产生了站在鼓上跳舞的作品《醉鼓》。


《醉鼓》

二、舞蹈《醉鼓》排练中的故事 
由于20多位群舞演员的身高、臂长不同,导致鼓面不可避免的会有倾斜的现象。鼓面上的独舞演员只要一动,鼓面下的群舞演员就会不由自主地跟随独舞演员的运动路线而晃动。群舞演员在舞蹈进行过程中要做到让鼓面纹丝不动,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着实给鼓面上的独舞演员黄豆豆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编导老师们也让演员们尝试了各种方法,20多个群舞演员试着扛鼓、举鼓、背鼓等各种形式。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要完全克服重心不稳的问题依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鼓面上的黄豆豆只能慢慢适应,从一开始尝试在鼓面上慢慢走,到幅度大一些的快速走动、跳跃,再到可以跳出小幅度的舞蹈动作。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基础训练,黄豆豆和20多位群舞演员才有了默契,逐渐适应了大鼓晃动时的律动,这时演员们才开始进入舞蹈作品的正式排练。可见一个经典舞蹈作品的产生,需要演员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勤劳的汗水。

《醉鼓》

三、群舞中的团队合作意识 
舞蹈作品从创意到作曲、编排、表演、化妆、服装、道具,所有的环节都是由不同的人来完成的。如果我们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者,我们首先要学会尊重团队里的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负责的岗位上发光发亮,才能成就一个经典的舞蹈作品。群舞《醉鼓》要想成功地完成作品的演出,必须要做到所有演员拧成一股绳,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克服种种困难,互相配合、相互帮助。

黄豆豆

本期主讲人:黄豆豆 

黄豆豆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全国青联常委、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上海广播电视台合唱团团长。先后入选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分委会专家、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会长、上海市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关爱儿童自闭症患者”形象大使。先后4次举办《黄豆豆舞蹈作品专场》。

据悉,国家大剧院在暑期为青少年准备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普及线上体验活动。其中,共推出5大主题系列、百期内容。包括“艺术微课堂”、“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线上周末音乐会”、“线上春华秋实”以及“线上青少年普及音乐会”。一系列精彩的青少年暑期活动轮番上演,将陪伴青少年们度过一个充实、健康、快乐、有益的假期。

黄豆豆/口述
蔡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