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列】走近非遗纳西族歌舞之东巴舞与阿哩哩

主讲人:黄奕华

国家大剧院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不同民族积淀了独特的生命体验与精神追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歌舞艺术。在传承和保护舞蹈文化遗产方面,北京舞蹈学院主办的传统民族乐舞《沉香》就收集整理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当地族群中薪火相传的传统乐舞。下面我们就通过纳西族东巴舞和阿哩哩感受中国千年舞蹈的气质和美学。

一、纳西族的风俗民情 
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有纳西族、汉族、白族、藏族、苗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回族、壮族十个世居民族。纳西族是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主体民族,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玉龙县民族民间歌舞有民歌、儿歌、小调、谷气、口弦调、打跳、窝热热、喂默达、阿哩哩等。

二、纳西族“东巴舞”的特点 

北京舞蹈学院民族传统乐舞集《沉香·伍》东巴舞剧照
北京舞蹈学院民族传统乐舞集《沉香·伍》东巴舞剧照
北京舞蹈学院民族传统乐舞集《沉香·伍》东巴舞剧照

“东巴舞”的由来
东巴舞蹈是指东巴教进行宗教仪式过程中,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道场规则所跳的一种宗教舞蹈,主要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至今还流传有100多种套路。

远古的纳西族先民认为“万物有灵”,因此,民间舞蹈中不少动作都是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来进行的,形象十分生动,表现了古代纳西人同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的斗争。东巴教祭祀时,将其吸收过来,再加上东巴教的一些仪式风格,就变成了东巴舞,因此东巴舞具有浓郁的民间性和宗教性。

  东巴舞的内容与形式
在东巴教八大类的神坛祭祀道场中,除了“祭天类”的祭祀道场外,其它的七大类神坛祭祀道场里,皆要跳东巴舞蹈。远古纳西先民祭祀时,东巴祭司为病者招魂,模拟一些驯服的动物的动作,背着彩羽、白灰篮子,在祈求的神像面前狂舞,跳得彩羽、白灰满天飞扬。在那时先民的观念里,通过这些舞蹈奉承和献媚于术神,认为术神也会像人一样能够被舞蹈激发得欣喜若狂、哈哈大笑,取悦于神,使神感激人的祭祀,达到佑人的目的。

东巴舞蹈,除了向术神祈求的舞蹈以外,还有驱斥术神的舞蹈。东巴祭司在神坛对术神跳镇慑驱斥的舞蹈时,头戴“老鹰毛帽”,插着鹰翎,模拟老鹰的动作舞蹈。在纳西族《鹏术之争》的故事里,老鹰是能够制伏术神的精灵,它搭救人类出困境,是纳西先民的守护神。

民间东巴教祭祀道场
纳西族东巴祭司
纳西族东巴祭司

东巴舞蹈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纳西族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巴教经典中有专门记述东巴舞蹈的舞谱《舞蹈教材》和《舞蹈来历》,这两部教程称为“蹉姆”,意为舞蹈的规范或舞蹈的调式。详细记录了60个舞蹈的几百种跳法,具体记述了舞蹈的起源、种类、步伐、手势、动作和功能等等,是世界上唯一的用象形文字书写的古代舞谱。东巴舞蹈是研究人类原始舞蹈的起源和早期舞谱形成的极难得的经典。

舞蹈从内容及形式上可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神舞、鸟兽虫舞、器物舞、战争舞、踢脚舞。东巴舞反映的是纳西族历史上随畜迁徙,以鸟兽为邻的原始生活,是纳西族精神文化的一种反映。纳西族的东巴舞蹈,有老鹰舞、大鹏舞、孔雀舞、白鹇舞、大象舞、青龙舞、白马舞、牦牛舞、白额黑犏牛舞、大脚赤虎舞、飞龙舞、马鹿舞、豪猪舞、刺猬舞、山羊舞、金色巨蛙舞等多种模拟动物的舞蹈,还有鹰翅舞、鹰爪。

东巴舞的音乐
舞蹈过程中用鼓和铃交替伴奏,重拍击鼓,弱拍甩铃。配合特定动作时会有特殊的变化,如动作上跳三次,相应的是连续三次击鼓配合。

东巴祭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学红在北京舞蹈学院教授东巴舞

东巴舞的服装与道具
1、服饰

纳西族东巴祭司(东巴舞)整体服饰
纳西族东巴祭司(东巴舞)整体服饰
  
纳西族东巴祭司所佩戴的“五佛冠”,又称“五智冠”
 
纳西族东巴祭司穿着的长卦与马甲
  
东巴祭司所穿着黄马甲上面的图腾,意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蓝色长卦上面的图腾,图腾符号代表东巴师

2、道具

东巴祭司杨学红在北京舞蹈学院教授东巴舞
 
东巴舞蹈道具:剑与铃,舞蹈时右手持剑,左手持铃
 
铃上面刻着“八宝图”,寓意吉祥
东巴舞的典型动作
1、战神舞:该舞模拟战斗的行为形态,寓意为消灭不吉祥的一切(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纳西族先民希望通过战神舞来提升凝聚力。)

杨学红绘制的东巴舞谱“战神舞”
 
杨学红绘制的东巴舞谱“战神舞”
舞蹈分为三段落:
(1)准备战斗

东巴祭司站成一排摇铃,给自己增加威力,祭天请神
 
  
右手持剑,抛向空中

(2)开始双人对战

双双对视,试探敌人

(3)战斗胜利

消灭敌人,寓意为消灭不吉祥的一切

2、祈福舞:该舞模仿刺猬的行为动作,因为纳西族人认为刺猬是具有智慧的动物,虽然他们很弱小,但是懂得保护自己。该舞用于表达祈福吉祥安康。

杨学红绘制的东巴舞谱“祈福舞”
 
杨学红绘制的东巴舞谱“祈福舞”
杨学红绘制的东巴舞谱“祈福舞”

“祈福舞”典型动作“刺猬出水”:俯身,偷看地面,左手持铃,右手抓刀柄,剑尖指地,肩,腰,膝依次扭动,逐步加深幅度

 
“祈福舞”典型动作“砍三刀”:左手持板铃在斜上,头看右下方,右手挥三次(右左右),伴随右脚踩地三次,寓意斩掉不吉利的一切

3、牦牛舞:模仿牦牛的行为动作,体现力量。和劳动息息相关。

杨学红绘制的东巴舞谱“牦牛舞舞谱”
杨学红绘制的东巴舞谱“牦牛舞舞谱”
 
杨学红绘制的东巴舞谱“牦牛舞舞谱”
模仿牦踹脚的样子,体现力量
模仿牦踹脚的样子,体现力量
  
模仿顶牛角,每个方向一般连做三次
 
用剑在地上划一个圆,代表锄头劳动
用剑在地上划一个圆,代表锄头劳动
 
 

三、纳西族“阿哩哩”的特点
什么是“阿哩哩”?
北京舞蹈学院民族传统乐舞集《沉香·伍》阿哩哩剧照
 
  
北京舞蹈学院民族传统乐舞集《沉香·伍》阿哩哩剧照
“阿哩哩”是一种流行于云南丽江市各个纳西村寨的自娱歌舞,一般在年节喜庆和婚礼上进行。该舞的名称,来自伴舞歌曲中反复出现的唱词“阿哩哩”。

每逢节日集会或欢乐喜庆的日子,不论白天夜晚,不管室内室外,不分男女老少,人们手拉着手,围成圆圈,欣然起舞,有时可持续三天三夜。表演时人们手挽手,围成一个大圆圈,旋转起舞,由歌手领唱,众人应合,边舞边唱:“阿哩哩、阿哩哩,阿喂,哩哩有个花花神、花花神;阿哩哩、阿哩哩······”领唱者还常以党的方针政策为领唱词,即兴领唱。

由于“阿哩哩”是一种纳西族百姓自娱的歌舞,因此无传承艺人。

  
纳西族民间老百姓跳阿哩哩场景
 
音乐特点
“阿哩哩”的音乐流传于纳西族自治县,是解放初期产生的著名曲调,是纳西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而产生的新曲目。该曲调旋律流畅明快,节奏轻盈,舞蹈活泼、清新。

阿哩哩曲调乐谱

舞蹈特点
舞步始终为六拍组合,左脚开始向左走三步,双手自然前后摆动两次,右脚向左前踢,左脚跳踏一次,原地双手前摆,同时上身后仰。然后,再以右脚开始做方向与动作相反的舞步“三步一抬”为一个组合,循环往复进行舞蹈即可。老年人跳时,跳动小,上身弧度小,年青人则跳动大,上身弧度也大。

舞蹈虽无队形变化,始终为圆圈进行,无复杂动作,无乐器伴奏,无特殊技巧,但因为“阿哩哩”属于即兴填词,自娱性强,可以直接表达人们的感情。

服装道具
“阿哩哩”是一种百姓自娱的民间歌舞,因此舞蹈者皆穿着纳西族日常服装起舞。云南丽江地区的纳西族女子穿前短后长右衽大褂,宽腰大袖,外加红或深蓝色毛织氆氇坎肩,用黑色锦绒镶饰衽边,着阔腿长裤,船型绣花鞋,系深色多褶围裙,背上披一块七星和日月图案羊毛披肩,这是纳西族服饰最有特色之处,“披星戴月”便是由此而来。

古式纳西服装 [美] 约瑟夫·洛克拍摄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

当下云南丽江地区纳西族女性的日常着装为头戴蓝色帽子,内穿前短后长的白色衬衣“哈坦”,外搭马甲坎肩为“氆坎肩”,下身系百褶腰裙“卡达”,腰间系单结扣,并将两条带子塞进腰间,背上披一块羊皮毛制作的披肩,上面绣有寓意为“披星戴月”的图案,细节如下图。

当下纳西族妇女舞蹈时所带的蓝色帽子
 
前短后长白色衬衣“哈坦”
马甲坎肩“氆坎肩”
 
百褶腰裙“卡达”
 
羊皮披肩
 
羊毛披肩上意味“披星戴月”的图腾
   
 
 
本期主讲人:黄奕华 

黄奕华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党总支书记兼主任。同时,担任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舞蹈学院先进工作者、三育人先进个人。

黄奕华/文
王禹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