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中外优秀芭蕾舞作品赏析系列】世界芭蕾的中国韵味

主讲人:冯英

国家大剧院
 
 
  
导语:如果你是一位舞蹈爱好者,一定听说过芭蕾。提到芭蕾,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芭蕾舞剧《天鹅湖》。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法国,兴盛于俄罗斯。在20世纪初,芭蕾流传到了中国。起初,我们邀请了前苏联的专家为我们进行指导。在经过了近十年的学习后,我们开始尝试中国题材芭蕾舞剧的创作,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了。那么,在世界芭蕾中国化的道路上,我们的芭蕾舞工作者们都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呢?我们还创作了哪些具有中国韵味的芭蕾舞剧呢?让我们来听一听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如何解读世界芭蕾的中国韵味。

《天鹅湖》

艺术发展变迁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直保持着一种青春活力。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自我改革、自我变革,它的发展历程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从1954年我们国家成立了第一所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到今天已经拥有11个芭蕾舞团,如此迅速的发展证明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经过70年芭蕾从业人员的不懈努力,可以自豪地说中国芭蕾可以比肩世界芭蕾近600年的历史。对于世界芭蕾的中国韵味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破解西方芭蕾程式化舞蹈语言,形成中国芭蕾独特韵味 
从《红色娘子军》来看,它颠覆了西方古典芭蕾程式化的规定。比如,通常一部芭蕾舞剧分为三幕,在第一幕和第三幕都需要有双人舞。双人舞通常是由慢板、变奏、结尾三部分构成。而我们中国的芭蕾舞更多地应该反映中华民族的特色、审美、精神追求和生活习俗,以及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所体现的人文情怀。比如,中央芭蕾舞团《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等作品,比较成功地打破了西方芭蕾的程式化规定,走出了中国芭蕾特有的审美道路。其实,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是跟着人物、节奏、剧情欣赏舞剧,因此这种戏剧芭蕾十分符合中国观众的品味。

《红色娘子军》

2、中华民族文化与西方芭蕾艺术的融合 
在《红色娘子军》中运用了大量戏曲、武术、中国古典舞的元素,在西方芭蕾中融入了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像约翰·诺伊梅尔、本·史蒂文森、娜塔莉娅·玛卡洛娃,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芭蕾舞专家,都比较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的演员在表演芭蕾舞剧《天鹅湖》时,注入了中国民族的神韵,这就是中国韵味。我们在用西方的芭蕾语汇来传递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时,赋予了西方芭蕾以中国独特的艺术气质。其中,最好的一个案例就是芭蕾舞剧《过年》,它改编自芭蕾舞剧《胡桃夹子》,被人们誉为中国版《胡桃夹子》。芭蕾舞剧《过年》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这个切入点,向观众传达中国的人文历史、思想情感。比如,舞段“贴春联舞”、“十二生肖”、“松鹤延年”、“丝绸舞”、“瓷器舞”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神韵。

《过年》

3、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中央芭蕾舞团在这么多年的创作中,始终坚持着“三足鼎立”的原则。中央芭蕾舞团,作为世界一流的芭蕾舞团,在演绎好西方经典芭蕾舞剧的同时,中国的芭蕾也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推动现当代芭蕾舞艺术的前进。今天我们的中国韵味到底是什么?它就是我们不断地在5000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养分,带着思考不断地进行超前的引领未来的创作和尝试。比如,1998年创作的芭蕾舞剧《黄河》、《孔子2012》等作品,也在大量的创作中探索能够完美地体现中国韵味、具有系统性的芭蕾体系,甚至是一个新的芭蕾舞学派或流派的建立。

《黄河》
 
中国芭蕾对于世界的贡献,得到了世界主流媒体的认可,它们纷纷给予了中国芭蕾高度的赞扬。澳大利亚《悉尼早报》说:《红色娘子军》所追求的拼搏奋斗的力量不亚于马里乌斯·彼季帕、福金、玛莎·格莱姆带给人们的能量。芭蕾艺术本身存在自我的变革,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之所以历久弥新,就是因为它一直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在不断地探索中发展壮大。

本期主讲人:冯英

冯英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中央芭蕾舞团舞蹈学校校长,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芭蕾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80年加入中央芭蕾舞团,1982年赴巴黎歌剧院进修,曾师从于莫里斯•贝嘉、侯塞拉•海德华等艺术大师;作为剧团首席,曾主演《天鹅湖》《希尔维娅》《吉赛尔》《堂•吉诃德》《鱼美人》和《红色娘子军》等剧团上演的所有中外保留剧目。

1997年开始从事教学、排练、编导工作,与剧团其他排练者一起培养了10多位在国际顶级芭蕾大赛获得金奖的优秀演员;作为总排练者和芭蕾大师,多次与世界知名编导或排练者合作排演经典名作。自2010年起,由她倡导创办了每年一度的《芭蕾创意工作坊晚会》,赢得了各界强烈反响。她还致力于推进艺术教育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中芭舞校推出了首部原创童话芭蕾舞剧《九色鹿》。

冯英/口述
蔡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