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与王晓鹰、许知俊、王莉共话歌剧《江姐》(上)

主讲人:王晓鹰、许知俊、王莉

国家大剧院
  歌剧《江姐》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在1964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在北京首演,自此轰动全国,常演不衰。2021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受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委任,由文旅部艺术司、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中国歌剧舞剧院出品歌剧《江姐》(2021版),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排练并演出。经典艺术讲堂将分为两期,由导演王晓鹰、指挥许知俊、第五代“江姐”王莉带领大家赏析歌剧《江姐》。
 
 
 
优美的旋律代代相传
相比语言艺术、视觉艺术的直观性来说,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它塑造出的艺术形象是抽象的。从心理学上解释,对音乐的记忆通常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因此,对于音乐的创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去重复它的旋律。歌剧《江姐》在创作上就充分发挥了这个优势。老一辈作曲家们对中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扬,对民族音乐创作手法的借鉴可谓出神入化,达到了运用自如的境界,就如同阿炳创作《二泉映月》一样,几乎无法分辨哪句是他写的,哪句是来自街头民间流传的旋律。几十年来,歌剧《江姐》动人旋律代代传承、广受欢迎,可以说音乐创作的成功是其中关键的因素。老一辈艺术家们向民间学习的创作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诗化意象”的舞台处理
歌剧《江姐》(2021版)的标志性改变是在没有改动原剧本和音乐的基础上,将原先几乎全部处在幕后的合唱、伴唱、领唱都呈现到舞台上。

原剧本的音乐写作中,合唱与主角的关系不是现实的人物关系。因此,导演要运用各种处理方式使合唱队群体与主角之间的情绪产生一种“现实逻辑之外、情感逻辑之中”的呼应和映衬。有时,合唱队在舞台上长时间没有开口,但他们始终以“情感背景”的意义存在于台上,存在于主角近旁或身后,从而使得音乐关系情境化、行为化,以体现歌剧艺术音乐交响织体的视觉规模。

原版演出中的舞台时空是写实的,以再现环境形象为主要任务。而歌剧《江姐》(2021版)将合唱搬上舞台之后,舞台变成了一个写意的空间构成,可以自由进行“诗化意象”处理。这样处理合唱所获得的“舞台自由”让导演有可能去做一些更有情感、更主观、更意象化的舞台处理,也为绣红旗、江姐牺牲等经典场面提供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可能性。这正是将合唱搬上舞台的实质性意义和真正的艺术功效。

江姐牺牲的场面,从冰冷坚硬的大墙上开出一片片红梅。这正是“诗化意象”舞台呈现。

经典作品重排既要“守正”更要“创新”
音乐创作方面,歌剧《江姐》(2021版)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对配器进行一些调整,让音乐更加澎湃、具有抒情感。将合唱搬到舞台上,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实现了演员的直达声,合唱演员作为群众演出参与表演,增强了舞台戏剧效果。而“诗化意向”的舞台处理与歌剧艺术本身也是高度契合,因为歌剧音乐具有最深刻的抒情性。

对主创团队来说,《江姐》是一部值得致敬的作品,歌剧《江姐》(2021版)要忠实原作。但是重排不是简单地照搬原有创作,应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创作。近六十年来一代代艺术家面对着这份谱子,因为时代的不同,肯定会有不一的解读。今天,我们看这份谱子,进行新的创作一定要跟时代发展相适应。

本期主讲人:王晓鹰、许知俊、王莉

王晓鹰

王晓鹰,著名导演,导演学博士,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首选“四个一批”人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获“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及“新世纪杰出导演”称号。

许知俊
 
许知俊,著名指挥,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特聘教授博导,中国乐派国乐团团长、首席指挥。作为当今乐坛活跃的著名指挥家,与海内外很多乐团、歌剧院有着广泛的合作,并率团出访欧、亚、美、非洲很多国家及地区,在一些著名的音乐殿堂执棒演出。如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巴黎香榭里舍大剧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雅典卫城古剧场等。

王莉

王莉,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教授,原解放军文工团、原空政文工团著名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第五代“江姐”饰演者;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第十届文代会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青联常委。曾荣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中央电视台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美声专业组金奖;文化部全国艺术歌曲大赛演唱一等奖;全国“五个一工程”文化新人奖。
 

王晓鹰、许知俊、王莉/讲述
赵海风/主持
高梦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