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百年辉煌:歌声里的中国】“声”入人心的中国歌剧

主讲人:金曼

国家大剧院
歌剧被誉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在欧洲已走过四五百年的历史,在中国也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中国歌剧是指用中文写作和演绎的歌剧。中国歌剧的作曲家、编剧、演唱者可以是外国人,但是语言必须是中文。中国歌剧的起源和发展受到了许多中国戏曲音乐、戏曲模式的影响,以其独特的品格和气质,准确演绎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和音乐之魂。本期经典艺术讲堂邀请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老师,带领大家感受中国歌剧百年辉煌。
 
 
 
一、 歌剧艺术的主要功能 
歌剧的第一个功能是抒情。歌剧是对人类情感的极致表达,是最能抒发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歌唱者用声音去塑造形象,渲染人物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在很多歌剧作品里,我们能够听到一句唱词用不同的旋律反复很多次地唱,不断升级和变化地吟唱,从而产生撞击人心灵的效果。所以,歌剧能够直指人心。

第二个功能是讴歌时代。所有艺术发展都离不开时代大背景。中国歌剧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哪一部歌剧脱离了这样的轨迹。艺术家们正是不断地回顾历史,从那些经典故事当中获得创作灵感,创作出这些优秀的歌剧作品以讴歌时代,讴歌时代的精英们、英雄们。

二、 中国歌剧百年历程 
中国歌剧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被誉为中国歌剧“初啼”的作品是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这部作品由当时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成员、儿童歌舞剧音乐家黎锦晖创作,该剧是他的代表作之一。1928年至1934年间共再版16次。

 
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使我国最早的、也是第一所音乐教育机构。它的前身是音乐研究会,创办于1919年1月,于1922年改名为音乐传习所。该所简章提出“以养成乐学人才为宗旨,一面传习西洋音乐,一面保存中国古乐.发扬而光大之。”

20世纪40年代有了《白毛女》之后,中国歌剧快速地进入到建国初期的发展鼎盛时期。50到70年代初,我们所创作的歌剧作品变成了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作品。《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这些作品纷纷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传唱,拥有相当的深远影响。

 
《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诞生于抗日战争末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图为1962年,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在欣赏《白毛女》之后与演员合影。

改革开放之后到90年代,中国歌剧的创作实践在思想解放大潮中呈现出复苏的势头,以自由无羁的创作心态重建歌剧的独特魅力,创作出了非常多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歌剧作品。比如《伤逝》《深宫欲海》《芳草心》《原野》《党的女儿》《张骞》等。

21世纪,中国歌剧不断呈现蓬勃发展的迹象。有人说中国歌剧正在“井喷式”地发展,这种蓬勃发展带动了一大批人对歌剧艺术的关注。同时,国家政府为中国歌剧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关注与持续支持。这样的推动让很多省份花大力气做歌剧,这是推动中国歌剧发展的一段必经之路。

三、 践行中的中国歌剧 
在中国歌剧发展的践行中,我们看到歌剧人在努力探索,把更好的作品呈现给观众。中国歌剧发展到今天,我们在雄壮豪迈地向前走着。中国歌剧能不能走上世界歌剧舞台中央,不仅标志中国歌剧的发展是否上升到一个新阶段,也关系到“中国歌剧”概念的真正确立。因为,“中国歌剧”是一个必须放置在世界范围里才能成立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偏于一隅的戏种概念。我们未来能够给中国、乃至世界上有所贡献,希望歌剧人能在世界舞台上把中国歌剧这块牌子竖起来。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歌剧人的责任和使命——2008中国歌剧论坛开幕式主题发言金曼

本期主讲人:金曼 

 

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歌剧研究会常务副主席,全国青联八、九届常委,全国十届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她成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演唱的《金梭和银梭》《祝你一路顺风》《女兵》等歌曲赢得了众多赞誉和广泛影响。她曾获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金奖、全军文艺汇演一等奖、第十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金唱片奖等奖项,因在歌剧《江姐》中成功塑造了江姐的艺术形象,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金曼/讲述
高梦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