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好听的歌剧唱段赏析系列】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名段赏析

主讲人:张佳林

国家大剧院
内容概要:2018年,为纪念法国作曲家夏尔·古诺诞辰200周年,国家大剧院制作推出古诺的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该剧被称为“抒情歌剧”,是19世纪下半叶一种新的歌剧形式,更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本期经典艺术讲堂,我们邀请中央音乐学院张佳林教授,对法国作曲家古诺的这部作品中的精彩唱段向观众朋友们做讲解和导赏。张老师通过专业、风趣的文字,带观众朋友们走进《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在音乐中认识剧中的人物角色 

夏尔·古诺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男女主人公

1859年的歌剧《浮士德》给古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荣誉,也成为了他一生最为成功的作品。之后的八年间,古诺还有四部歌剧面世,但均未再能重现《浮士德》的成功。直到1867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古诺才再次证明了自己在歌剧创作方面的才能不是昙花一现。而这部歌剧之所以能够再获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在从结构到细节都在“复刻”《浮士德》:都是改编自家喻户晓经典戏剧的精致脚本、因循传统但并不冗长的五幕结构、人物众多但男、女高音主角处于绝对核心的地位、甚至连剧中的几段最重要的独唱唱段都“异曲同工”,从曲式结构到旋律性格均高度相似。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第一幕:朱丽叶的小咏叹调:“啊,我要活在这美梦中…” 
第一幕朱丽叶的这首小咏叹调,与《浮士德》中玛格丽特著名的《珠宝之歌》堪称姐妹篇,都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女,情窦初开但尚未遇到意中人,都是欢快优美的圆舞曲,都是用休止符断句模仿心跳加速后的呼吸急促,用花腔跑句展现少女内心的欢笑。1867年4月27日在巴黎首演时的第一位朱丽叶,也正是八年前《浮士德》首演时玛格丽特的饰演者米奥兰-卡尔瓦罗(Marie Caroline Miolan-Carvalho),可见这两个角色是为完全同一类型的女高音而做的。相比起《珠宝之歌》,朱丽叶的这首小咏叹调的结构更为紧凑,气氛更为热烈,花腔更为华丽(最高音碰到小字三组E,接近花腔女高音的极限音),因此深受历代女高音歌唱家的喜爱,经常被作为音乐会的压轴、返场曲目,是最为著名的女高音法语咏叹调之一。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第二幕:罗密欧的谣唱曲:“爱情!强烈的爱情…” 
与玛格丽特和朱丽叶不同,浮士德和罗密欧的首演者并非同一位男高音,或许正因如此,罗密欧相比起浮士德,需要略具一些戏剧性能力的嗓音来诠释。但仅就这首谣唱曲而言,与《浮士德》当中的著名唱段《致敬!贞洁的小屋》堪称兄弟篇,从宣叙调的旋律走向,到A-B-A的三部曲式结构,以及乐队部分的伴奏音型都高度相似。同样是对倾慕女性诗意的礼赞,这两个唱段也都有着令人难忘的优美旋律、甜美的和声与梦幻般的配器效果,也都是需要极为抒情和细腻的嗓音来演唱。这首谣唱曲虽没有《贞洁的小屋》中的“hi-C”,却有着三个需要“站住”的小字二组的B,这对演唱技术的要求或许更高。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第三幕第二场:斯苔法诺的唱段:“从昨天我徒劳的寻找我的主人…” 
欧洲歌剧有用女声来扮演少年或“小白脸儿”式男性的传统,最典型的角色包括《费加罗的婚礼》中凯鲁比诺、《玫瑰骑士》中的奥克塔文等等。在古诺的《浮士德》中有一个用女声饰演的男青年西贝尔,相应的,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的少年侍从斯苔法诺也是由女声扮演的。或许是考虑到斯苔法诺的年龄比西贝尔更小,所以这一角色的音域更高,并且有一些灵巧的花腔段落,更接近威尔第的歌剧《假面舞会》中的奥斯卡。

在当代,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中场休息往往会安排在第三幕第一场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小修道院的婚礼之后。而斯苔法诺的这一唱段位于第三幕第二场的开始,也就是中场休息之后的启幕。这一带有挑衅、揶揄内容的唱段在音乐性上轻巧欢快,能够起到“压场”的效果,同时对于全剧也是一个重要的分界——这是这部歌剧最后一段纯真而愉快的音乐,从这以后剧情和音乐都将向沉重、紧张、阴郁、悲痛的方向发展。

第四幕:罗密欧和朱丽叶的二重唱:“来吧,我已经原谅了你…” 
第四幕开场大提琴声部深情的咏叹,令人立即联想到《罗恩格林》,“瓦格纳幽灵”在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歌剧舞台真是无处不在。这一短暂的间奏也是二重唱的前奏。在莎士比亚的原著中(第三幕第五场),这一新婚之夜后在黎明分别的场景,从缠绵到焦虑,之后罗密欧在朱丽叶的催促下匆匆离开,在临别的对话中,暗示出之后悲惨的结局。在歌剧中,二重唱一开始是朱丽叶焦虑与紧张的宣叙,之后男、女高音的旋律以三度叠置平行展开,以展现他们新婚之夜后缠绵、敏感的幸福,这也是法国抒情歌剧中表现男女之情常用的手法。二人优美的咏叹被长笛模仿的云雀报晓声打断,罗密欧唱出感人至深的名句:“那不是云雀,那是夜莺”,之后在不知不觉中,在前三幕还是少男少女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经变为成年男女富于力度与深度的声线,唱词中去掉了原著中那些微妙的暗示内容,而使得这段分别更加决绝与悲情。罗密欧下场后,前奏中大提琴的旋律由双簧管甜美的再现,同时朱丽叶唱出“天堂里的天使啊,我把他托付给你了!”古诺的戏剧性天才在这首二重唱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第四幕:朱丽叶的咏叹调:“天呐!为何我的血液凝固了一般?” 
在二十世纪中叶及之前,这首朱丽叶第四幕第一场的咏叹调连同之后的整个第二场,在演出中有时会被删节。从剧情发展的角度,这些段落确实可有可无,但在音乐方面,朱丽叶的这首咏叹调,却堪称古诺谱写的最为杰出的女声咏叹调之一。它的唱词内容,用更为直白的方式,展开了本该在之前二人分别时显现的不详预感,古诺用不逊于威尔第、比才的笔法,营造出揪心的戏剧性气氛。当朱丽叶激动的唱出“消失吧,可怕的幻象,让幸福的曙光从过往的痛苦中升起!”乐队同时奏出壮美、治愈的旋律,它像是一种鼓励,令朱丽叶鼓足勇气将迷药一饮而尽。

这首咏叹调的演唱难度在古诺歌剧中也是罕见的,需要富于戏剧性的音色和足够穿透乐队全奏的音量,这与第一幕朱丽叶的小咏叹调不是对同一类型女高音的要求,这或许正是在卡拉斯、萨瑟兰这些能够兼顾抒情性与戏剧性的花腔女高音大量涌现之前,这一精彩的唱段时常会被删掉的原因。从剧情发展角度,此时的朱丽叶刚刚从无忧无虑的女孩蜕变为面对生死抉择的女人,在声音特质上发生变化也是顺理成章的。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第五幕:场景与二重唱:“你好,黑暗寂静的坟墓…”
依笔者个人之见,古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第四、五幕是全剧的精华所在,然而在音乐会上经常被单独演唱的三首唱段却分别出自前三幕,这或许正说明难以被分割的第四、五幕在音乐结构上更富于整体性,段落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更紧密。这段场景与二重唱就是完整的第五幕,演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男高音的表现:悲痛、绝望、惊喜、悔恨、遗憾、幸福、平静的情绪变化历程需要富于多种色彩的音色来刻画,同时,时常“吊”在小字二组F、G的音高,以及能够与管弦乐队全奏抗衡的音量,都需要一位技巧与修养极为全面、兼顾抒情性与戏剧性的男高音才能胜任。当罗密欧再次唱出名句:“不!这不是晨曦,这不是云雀!”乐队以竖琴温柔的伴奏,听众已经很难分清此时的感动,是缘于莎士比亚经典的剧情或是古诺丝丝入扣的音乐,这种文学与音乐的高度融合,证明古诺并未脱离19世纪下半页欧洲歌剧的主流理念。最后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拥而逝时,弦乐与圆号声部奏出的最后乐句,又会令人联想到《众神的黄昏》的终场音乐,而此时瓦格纳尚未开始动笔。

本期主讲人:张佳林 

张佳林

  合作钢琴演奏者,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声乐歌剧系钢琴伴奏及艺术指导教研室主任,雅马哈签约教育家,“基因”钢琴三重奏组(DNA Trio)成员。与许多世界著名歌唱家、演奏家合作音乐会,录制CD唱片二十余款,由中唱(CRC)、环球(UMG)、国家大剧院音乐品牌(NCPA CLASSICS)等公司制作发行。作为特邀撰稿人曾在国内各类期刊发表音乐评论及观点文章,著有《钢琴演奏与伴奏技巧》一书。为演出及学术机构、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策划古典音乐推广活动,并主讲声乐、钢琴作品系列讲座。

张佳林/文
赵诣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