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听安天旭讲述“柴赛乌龙”背后的钢琴感悟

主讲人:安天旭

国家大剧院
2019年6月,年仅20岁的安天旭参加了第16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夺得钢琴组第四名及全场唯一“勇气与控制力特别奖”,赢得了近17年来中国选手在这一钢琴顶级赛事中的最好成绩。本期经典艺术讲堂由国家大剧院音乐项目高级主管张斯尧访谈青年钢琴家安天旭,共同分享钢琴学习心得,感受俄罗斯钢琴作品的艺术魅力。
  
 
 
如何看待“柴赛”的“意外成名”
对于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在柴赛中,面对举办方出现的失误,为什么当时不喊停止并要求重新演奏,毕竟会影响自己的比赛成绩。安天旭认为,这是作为演员在舞台上职业道德表现的一种自我要求——演出就应该有始有终。从音乐本身是一个流动的整体,只要演奏开始就要完整地表演,处理好舞台突发事故也是演奏员的基本职业素养。 

作为一位钢琴演奏者,最希望被大家关注的还是演奏作品的水平与能力。比赛的意外虽然也是获得大众关注的一种机缘,但保持定力与初心,继续磨练自己的演奏技艺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准备一首新作品
对安天旭来说,准备一个新作品(非近现代作品)的准备过程一般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去听诠释这类作品较为权威的演奏家录音,构建整体音乐作品的轮廓与框架。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找到自己大致的旋律感觉与方向。这个过程大致是1-2周。

第二阶段是相对较长的自我摸索与练习阶段,包括背谱、熟练和细节处理等。根据曲目体量大小,这个阶段可能长达1-2月或者几个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再听其它演奏者的录音。

当自我认知对新作品的处理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进入第三阶段——开始重新去听不同演奏家的录音,对比参考,借鉴运用。这个借鉴不是模仿,而是去理解研究大师演奏的逻辑,从而适当去调整自己的演奏处理。

如何理解和欣赏演奏家的技巧
技术训练是艺术呈现的基础,演奏家所创造的美妙声音的背后首先肯定是在技术和对肌肉的运用上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在这个已经完成之后才去考虑用什么样的逻辑去把这些技术合理的统一起来。对学琴的孩子来说,技术的训练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手指技巧的训练,歌唱性演奏法训练,还有脑手协调的训练等。

一般来讲,往往大家比较看重的是音色与强弱的控制。但实际上音色与强弱一定要出现在对的时间点上才有效果。对音色和强弱的控制力再好,如果没有结构逻辑去框住它,最终产生的效果听起来也不会那么合理。所以,听演奏家弹琴不能把音色、强弱控制、对比、层次单独拆开看,一定要去理解这些元素在一个更长的句子、结构范围内它起到的是什么作用。

本期主讲人:安天旭

 

青年钢琴家,9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16岁以全额奖学金考入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并于今年6月毕业。第16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钢琴组第四名及全场唯一“勇气与控制力特别奖”。2022年4月,安天旭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当今世界最具权威性的古典音乐刊物《留声机》发布了一篇本张独奏CD的试听推荐乐评,“他与柴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拉赫玛尼诺夫三位作曲家有着天然的匹配度”,“可作为顶级诠释”。

安天旭/讲述
张斯尧/主持
孙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