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寻找消失的声音——唯乐不可以为伪(三)

主讲人:冯满天

国家大剧院
 
 
 
用琴来疏解世俗之欲
中国古典音乐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修身、养性,可以把对世俗的欲望转移到对精神的探索当中,来清理自己难以消解的情绪。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所欣赏的音乐更多的是“去情”“去欲”的,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独有的“中国情绪”。

现代社会,随时科技与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难免使得人心变得浮躁。而疫情带来的压力,更容易让人们倍感焦虑。这种时候,如果人们能够弹弹琴,听听音乐,追求古人的“音律之雅”,那定能很好地疏解压力。

《乐记》是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初心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传播与发展至少已有两千三百余年的历史,我们的音乐起源初期可以说是站在世界的最高点。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便广有言乐事者,通过西汉学者校先秦古籍整理成《乐记》一书。我国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蒋孔阳先生认为:《乐记》是汉初儒者搜集和整理了先秦谈乐的言论,特别是儒家谈乐的言论,综合起来编辑而成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系统的音乐教育思想论著。《乐记》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古代音乐思想史及音乐教育思想史上也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声无哀乐论》 嵇康 著

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著《声无哀乐论》,讨论了音乐的功能、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的问题,涉及了音乐美学上关于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以及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这也是中国古代研究音乐思想的里程碑式重要著作。

回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先贤们对音乐美学及其理论的探索,深刻总结出了符合东方审美和人文价值的美学观念——中和、恬淡。在找到中华民族初期对音乐美学的价值观念以后,将其凝成我们的核心坐标,再去谈民族自信与发展,这可能是一种更有意义的道路。

唯乐不可以为伪
“唯乐不可以为伪”出自《乐记・乐象篇》,是《乐记》中的一个重要美学命题。“伪”对应“真”,古人认为“上古天真”为真,指一切遵循自然法则的事物是真,而那些“人为了某某而做”的事情,则称之为“伪”。老子说“道法自然”,古人认为音乐应该是对自然的描述,修习音律也是追求道的过程。

  本期主讲人:冯满天


阮咸艺术家。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音乐人、阮咸艺术传承人。4岁即跟随俄罗斯著名小提琴家巴赫耶夫学习小提琴,随后师从父亲、中国月琴大师冯少先学习月琴、中阮等弹拨乐器。1978年考入中央民族乐团,并随团访问世界各国,多次受邀参与重要外事活动,为国内外政要演出,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声音。
冯满天在阮咸的演奏、制作、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具有公认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他在当代语境和全球视角下对阮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40多年探索。

冯满天/讲述
孙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