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寻找消失的声音——阮咸的重生(一)

主讲人:冯满天

国家大剧院
  
 
 
复原千年秦汉之音 
阮是一件非常古老的中国乐器,相传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善于弹奏此乐器,因此被后世命名为“阮咸”,也称为阮。阮起源说法很多,据汉代至魏晋时期的文字和史学资料记载,大致起源于秦朝。当年秦朝派遣百万军人和劳工修筑长城,使用“鼗(tao二声)”作为号令器具,形状是一种较大的拨浪鼓。修长城是一件非常辛苦且枯燥的工作,闲时人们为了娱乐给鼗绑上了弦,用来弹奏音乐,就发明了名为“弦鼗”的乐器,又因为修长城的劳工以男人为主,所以这件乐器也被称为“秦汉子”,而这也就是三弦和秦琵琶这两件乐器共同的祖先。

鼗鼓:长柄,鼓身两旁缀灵活小耳,执柄摇动时,两耳双面击鼓作响。俗称“拨浪鼓”。

到了汉武帝时期,在与西北外族和亲政策的大背景下,汉人与胡人的联系逐渐紧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也越来越多。念及当时远嫁公主们的思乡之苦,皇帝便命当时的制琴工匠在秦琵琶的基础上,融入了古筝、古琴、箜篌、筑(中国古代汉族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等多种乐器的韵味,同时还能够满足骑在马背上演奏的条件,打造了“汉琵琶”。这件乐器的发明也为向西域更广泛的传播汉人音律文化做出了贡献。

日本正仓院 唐传螺鈿紫檀阮咸
  
中国古代音律中的东方美学逻辑 
阮这件乐器的制作非常讲究东方美学逻辑。现在复原的样式主要来源于日本正仓院保存的一把唐代阮咸,圆形鸣箱和方形直柄象征“天圆地方”,四弦十二柱对应着春夏秋冬和十二个月,是“天、地、四季与人”的完美融合。音律在指尖流转,精神与自然相应相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国古人一直追求的美学逻辑。

阮咸的演奏也是追求中国古代音律的东方美学逻辑——中和、恬淡、清雅。古人把雅乐称为正声,俗乐称为淫声,妖娆的琴声在乐部的范畴中是绝对不允许的,文人雅乐的乐,充满着人文风骨的精神。中国民族音乐代表着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美学思想,这是一种充满对自然敬畏的生命状态,依靠自然、尊重自然,而演奏阮咸这种古老的乐器,也需要寻回那种融入自然的心境当中。

小知识1 
有人会问:琵琶不是公元5世纪以后才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乐器吗?为什么秦朝就有“秦琵琶”的名字呢?其实这是因为古人把往下弹称为“批”,往上挑称为“把”,凡是这样弹奏的乐器都称为“批把”,后来,为了与当时的琴、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起来,便改称琵琶。 

小知识2 
“昭君出塞”这个故事闻名遐迩,诗圣杜甫有《王昭君》诗云:“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后世许多画家根据字面意思,在画昭君出塞图的时候都为她画了一把曲项梨形的西域琵琶,其实这是一个错误。当时西域琵琶还并未传入中原,王昭君抱的应该是“汉琵琶”,也就是我们称作阮咸的乐器。 

日本正仓院 唐传四弦琵琶(仿制)

本期主讲人:冯满天 


阮咸艺术家。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音乐人、阮咸艺术传承人。4岁即跟随俄罗斯著名小提琴家巴赫耶夫学习小提琴,随后师从父亲、中国月琴大师冯少先学习月琴、中阮等弹拨乐器。1978年考入中央民族乐团,并随团访问世界各国,多次受邀参与重要外事活动,为国内外政要演出,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声音。
冯满天在阮咸的演奏、制作、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具有公认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他在当代语境和全球视角下对阮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40多年探索。

冯满天/讲述
孙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