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探寻交响音乐中的民族印记

主讲人:吕嘉、饶灏、王纪宴

国家大剧院
自交响音乐从诞生以来,民族元素在作品中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事实。这些民族元素是何时并以何种方式进入交响音乐,与其融合,进而由民族走向世界的呢?本期经典艺术讲堂邀请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吕嘉、青年钢琴家饶灏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纪宴,带大家一起探寻交响音乐中的民族印记。
  
 
 
一、交响音乐中民族印记的缘起与发展
交响乐最早起源于意大利,但德奥交响音乐的发展却是音乐史上最有影响的,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再到后来的众多音乐家,他们丰富的交响乐创作,与巴赫的“十二平均律”的发展和应用密切相关,“十二平均律”推动了和声理论的发展。和声孕育出音乐动机,在动机发展过程中通过重复而生成丰富变化。因此从技术上来看,这为西方交响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巨大的空间。德奥音乐作品主要以和声来构成旋律,这也成为德奥音乐在表现形式上的一个民族特性。

此外,从地理版图来看,当时匈牙利、捷克等很多东欧国家和地区都属于奥匈帝国,许多民族音乐汇聚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带来多民族音乐的融汇。维也纳音乐土壤之所以如此繁盛,不仅是因为人们对音乐的热爱,也出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

在我们所说的民族乐派兴起后,作曲家中最接近交响乐主流的有三个典型人物: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捷克(波西米亚)的德沃夏克和匈牙利的巴托克,他们用已经确立的、为大家所公认的音乐形式将民族音乐表现出来,体现于交响曲中,这样民族的就成为了世界的。

从左至右依次为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巴托克

二、交响音乐中民族印记的逐步凸显
在古罗马时期,罗马版图最大时可囊括当今的北非、以色列和英国等国家,古罗马人曾经将战火扩大至德国科隆、莱茵河一带,德国人的先祖——日耳曼民族则从森林里迎着战火打出来,若打不赢,他们就只能退回到森林中。对于德国人来说,森林几乎是他们的故乡。因此我们常常会在德奥音乐中听到用各种乐器描绘出森林的阴森景象。最典型的如德国作曲家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这部歌剧中文还有另一种译法——《魔弹射手》,原文(德文)为Der Freischütz。可以说,圆号的声音,作为森林中猎人的号角的象征,以及圆号起到重要作用的管弦乐音色,本身体现了交响音乐中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凸显。

韦伯歌剧《自由射手》剧照

交响音乐的配器会自然地呈现出民族色彩。在森林中以打猎为生的德国人需要借助悠扬、响亮的号角来向同伴传递信息,声音嘹亮而且持续时间长的号角便成为他们交流、传递信息的工具,这种声音逐渐融入到他们的民族音乐中,形成“德奥交响乐”独特的配器风格。

单簧管
 
圆号

三、合作中的交流与共鸣
优秀的交响音乐作品在传承中积淀了更多的民族内涵,因而当这些作品被重新演奏和聆听时,其中的民族情怀连同那些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民族传说和故事,就会被一代又一代的听众感受到,激发新的想象、唤起新的感受。不管是肖邦的《E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自新大陆”,还是我们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当它们再次被奏响时,我们每个人都会体悟到那份炙热的民族情感。

当音乐家合作演绎诞生于不同时代、包含着不同的民族情感的交响音乐作品时,并在每一位听众心中引起共鸣时,音乐创造本身就成为时代精神、民族情感与个人内心的交响。著名指挥家吕嘉与青年钢琴家饶灏和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两场音乐会上对中外交响乐杰作的合作演绎,将彼此对音乐的理解、对艺术的感悟分享融汇,我们既能感受到吕嘉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出色诠释,也为年轻的钢琴家饶灏的朝气与激情所打动和吸引。

在2021年第18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晋级决赛的饶灏,对于“钢琴诗人”肖邦在年轻时代创作的音乐,对于其中的波兰民族印记,有他自己的独特感悟和认识,这赋予他的演奏以新意。正如吕嘉所说的:“与饶灏合作会给我带来新的启示,会给我们注入新鲜的血液。”

本期主讲人:吕嘉、饶灏、王纪宴

吕嘉

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音乐总监,同时兼任澳门乐团音乐总监,曾任意大利维罗那歌剧院音乐总监及西班牙桑塔·克鲁兹·特内里费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曾先后在欧美指挥歌剧及音乐会近两千场,合作过的世界知名歌剧院及交响乐团包括斯卡拉歌剧院、柏林德意志歌剧院、皇家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伯明翰城市交响乐团、利物浦皇家爱乐乐团等。他被意大利的音乐评论誉为“比意大利人更懂得意大利歌剧的指挥家”。曾获安东尼奥·普兰佩得罗第国际指挥大赛第一名;2007年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为他颁发“总统杯”;同年在罗西尼歌剧节里指挥的《鹊贼》被评为当年“最佳歌剧”。


饶灏

星海音乐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对象,获得全额奖学金远赴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参加音乐夏令营及多场 “音乐桥未来艺术家”演奏会。主要获奖包括在珠江·恺撒堡、施坦威及北京星海杯这三大国内重要赛事的专业组全国总决赛的第一名;美国E-Piano国际钢琴比赛青年组获得第二名;美国吉娜·巴考尔、丹麦奥胡斯、珠海莫扎特国际钢琴比赛获得第三名;俄罗斯克莱涅夫、德国埃特林根、北京肖邦等世界瞩目的国际比赛中屡屡获大奖,成绩斐然。被国际乐评评论为:“集高贵的歌唱性和超凡技术的浪漫主义演奏风格。”

王纪宴

古典音乐学者和评论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先后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和北京国际音乐节。曾应英国学术院邀请赴伦敦和剑桥进行学术考察。作为艺术行政管理者参与运作了包括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与中国交响乐团音乐会以及中国爱乐乐团首次欧洲巡演等。学术研究方向为西方音乐史、演奏实践及歌剧史。为《人民音乐》《艺术评论》《歌剧》杂志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撰稿。

吕嘉、饶灏、王纪宴/讲述
王纪宴、何洋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