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中国民歌里的大江南北】倾听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歌声(下)

主讲人:张天彤

国家大剧院
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世世代代口耳相传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歌唱艺术。它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境,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愿望。民歌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杭大运河途经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北省以及天津市和北京市。上期内容介绍了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的音乐特点及四首音乐作品,本期国家大剧院周末音乐会“倾听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歌声(下)”,将为观众呈现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三个省市的经典民歌及器乐作品,带领观众领略运河沿岸的歌声。


一、如何听赏民歌
一首民歌其风格的形成,要从两个方面来考量。一方面是演唱民歌使用的语言,或是地方方言,或是民族语言。另一方面是润腔,润腔中还包括技术润腔、肢体润腔和感情润腔。其中,技术润腔指的是由发音器官的不同部位所发出的高低长短、粗细明暗等不同音色的声音,演唱过程中使用一些特殊技巧,如嘟噜音、呼噜音、喉控音、鼻控音等;肢体润腔指的是歌者在演唱过程中借助身体动势来发出审美中需要的声音;感情润腔则是指歌者在歌唱过程中加入感情处理。我们赏听民歌,就要从以上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听歌者的方言或民族语言是否发音准确、地道,二是听润腔,语言和润腔相得益彰地结合演唱,才能唱出歌曲本身应有的韵味。


二、 京杭大运河沿岸河北、天津、北京地区的民歌特点
1、河北民歌特点
河北是京杭大运河入京的必经之地。河北人口密集、村镇林立、河道纵横、水陆交通便利,很早就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集散地,再加上多次战争、商旅发展、人口迁徙,尤其是运河的流经,使外地艺术极易传入和流播,这也为民歌在河北的交流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河北民歌从体裁上分类,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其中,小调歌曲尤为发达和繁荣。外省各具特色的民歌不断流入河北省内,与本省各种民间音乐形式互相影响、渗透、共同发展,使河北多地民歌带有我国南方地域特色。河北省的张北、昌黎等县从无种茶历史,而在当地却流传着《采茶歌》《正采茶》《倒采茶》等民歌,尽管它们在曲调风格与歌词内容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原南方《采茶歌》的音调仍隐约可见。河北沧州沿海一带流行的“黄骅渔鼓”相传也是当地渔民从南方由水上带来的,这类民歌旋律委婉秀丽、格调清新,颇具江南民歌特色,在风格上呈现出南北两地兼具,有着明显的交融性和过渡性特征。

河北传统说唱艺术“黄骅渔鼓”

2、天津民歌特点
京杭大运河在天津境内分为南运河、北运河两段。自隋唐以来,天津就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经济中心和重要海港,更是我国南北通航的重要海口和漕运基地,天津民歌的音调也具有明显的南北交融的特点。

天津民歌既有南方音调的柔美,又有北方旋律的粗犷。天津民间器乐中的“津门小吹”韵味细腻、舒徐婉转,从它的旋律风格、乐器配置等各方面看,也都明显受到了江南昆腔水磨调的较大影响。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时,天津向着商业城市迅速发展,粮盐、百货、茶叶等各行各业都非常兴旺发达,在天津流传的《采莲船》《荡湖船》《渔家乐》等小调,就是这一时期由江南传入天津的。

3、北京民歌特点
北京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北、西北和中原地区联系的中枢,因此北京的民间艺术具有多方位交融性和平原文化的特点。北京西部、北部群山的存在,以及长城的阻挡,导致来自内蒙古与山西的民歌传入不多,而南部和东部是开阔的平原,且有大运河沟通南北,自然形成了与东南部津、冀、鲁民歌的密切联系。

北京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与全国各地民间艺术多有交流,因此也形成了北京民歌外来因素较多、交融性强的特点。大运河不仅是保障首都漕粮供应的经济生命线,同时也是江南民歌传入北京的必经渠道。江南民歌传入北京后,随着环境的变化,不论是歌词还是曲调,为适应北京人的方言习惯与审美情趣,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所谓“南歌北唱”这一现象,在河北、天津以及北京民歌中都十分普遍。江南民歌的传入,不仅使北京民歌在数量上有所增加,风格色彩更为多样,而且经过相互影响、彼此吸收,使北京民歌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也得到了丰富和补充。

本期主讲人:张天彤


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厦门大学、佳木斯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安徽艺术学院、凯里学院、集美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

张天彤/导聆、文
王晨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