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线上音乐会系列】从柴科夫斯基到马勒——交响曲结构的音乐密码

主讲人:林大叶

国家大剧院
现代关于交响曲的概念通常是指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四个独立乐章的器乐套曲。这一概念初步形成于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的四个乐章也有着相对固定的布局。随着时代的发展,交响曲的布局逐步被打破,交响曲的形式与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国家大剧院周末音乐会特别策划“解密交响曲中的第五”,由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绎,深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林大叶担任指挥及导聆。上期内容中为大家介绍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中的“命运”动机,本期将从两位不同时期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马勒的“第五号交响曲”入手,带大家领略交响曲结构的音乐密码。
 
 
 
通常在交响曲的每一个乐章中,作曲家会通过速度、节奏变化表达不同的音乐情绪,并呈现一首交响曲的完整内容。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的四个乐章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第一乐章通常表现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第二乐章通常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第三乐章的音乐风格偏向于舞曲,轻快活泼;第四乐章通常是作曲家表达自我肯定或是战斗胜利后的辉煌。

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E小调第五号交响曲》第二乐章在相当一段时间之内都被称为“最美第二乐章”。这段乐曲中弦乐用极美的和声作为铺垫,迎来美好而略带忧伤的旋律并逐渐展开。第二乐章是柴科夫斯基情感横溢和感人至深的明朗篇章, 也是整部交响曲的中心所在,这段乐曲充分展现了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的优美、舒缓的音乐形象。

俄国作曲家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 

但是传统往往会被打破,后世作曲家改变了这样的模式,反而在第二乐章用了极其强烈的,快速的,疾风暴雨式音乐来代替舒缓的音乐,马勒就是其中一位作曲家。在他的《升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中,一个漫长的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之后,紧接着就是一个疾风暴雨般的第二乐章。整个乐章都充满震撼的音乐情绪。正如作曲家在曲谱上对此乐章的描述“如暴风雨的激烈,并更加激烈”。

奥地利作曲家 古斯塔夫·马勒 (1860-1911) 

传统交响曲中,第三乐章常被命名为Scherzo(谐谑曲),意思是略带幽默的,略带调侃的乐曲。但也有作曲家把第三乐章用非常优美的圆舞曲形式来呈现。柴科夫斯基在《E小调第五号交响曲》中就将一首非常华丽优美的圆舞曲用在了第三乐章中。在这首圆舞曲中,可以非常明确的听到一个旋律的主线,其它声部作为伴奏声部来点缀其中。柴科夫斯基摒弃了传统的谐谑曲而尝试使用圆舞曲,以华丽旋律为中心的梦幻式圆舞曲,给予听众一种飘渺的感觉。在《E小调第五号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中,尽管圆舞曲中有很多变奏形式,但是都遵循“一首演完再演一首”这样井然有序的规律。 

随着交响乐的发展,作曲家对“一首演完再演一首”的音乐形式展开了创新。在马勒时代,他创作的《升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第三乐章采用圆舞曲形式呈现的同时,也将诙谐幽默的谐谑曲风格蕴藏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马勒已经不满足于把所有的圆舞曲旋律整齐排列,而是让它们几乎在同一时刻出现。他将音乐中每段相对独立的圆舞曲旋律都融合在一个乐章当中,每段旋律在不同的时间内甚至只差一拍。就像一个在运转中的复杂机械,大齿轮与小齿轮互相咬合前进,这样的乐曲从演奏的角度来讲是难度极高的,因为只要有一个声部稍有差池就可能影响到整个管弦乐队的运作。

此外,传统的交响曲到第四乐章已经是终曲了,通过表达最辉煌的战斗时刻、胜利时刻来对整个交响曲进行最终总结。但是到了马勒时代,他把交响曲的内容扩充了,他的交响曲甚至有五、六个乐章,发展到后来,以至于很多当代的作曲家会有将更多的乐章呈现在一部交响曲中。

本期主讲人:林大叶


深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青年联合会委员,上海市级创新团队“一流乐队人才培养与实践”骨干成员,2020年贺绿汀艺术成果奖得奖者。于2012年获得第六届乔治·索尔第国际指挥大赛冠军及广东省优秀音乐家突出贡献奖。曾于2007年担任深圳交响乐团助理指挥、驻团指挥,2009年担任杭州爱乐乐团驻团指挥,2010-2015年担任广州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林大叶常受邀于国内外各乐团担任客席指挥。

本期演出团体: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是国家大剧院引以为豪的常驻乐团、享有艺术威望的国家级乐团,也是中国音乐生活发展前行的引领者。在每年48周的乐季中,他们以澎湃的热情、不懈的创新与精进精神,为高艺术品质的音乐演奏和传播而矢志不渝,既创造了巅峰的交响乐现场,更缔造了歌剧音乐在中国的全新艺术高度。

林大叶/指挥、导聆
方俊舒/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