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辈们留下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运河途经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北省以及天津市和北京市。随着运河的开通,呈现出多元、丰富、杂糅、交融的文化格局,这些也都鲜活地体现在了运河沿岸流传至今的民歌和音乐中。
国家大剧院周末音乐会“倾听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歌声”,由指挥家曹文工执棒中国音乐学院民乐团演绎,张天彤教授担任导聆,音乐会曲目涵盖运河沿岸六个省市的观众喜闻乐见的经典民歌及器乐作品,带领观众领略运河由南至北沿岸的歌声。本期将为观众呈现本场音乐会中的4首作品,分别是浙江民歌《七朵花》、江苏民歌《茉莉花》《杨柳青》以及山东民歌《采莲船》。
一、浙江民歌特点及代表作品《七朵花》
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起于浙江省杭州市,运河交通不但孕育了杭州城,也辟展了整个浙江的文化影响力。浙江民歌,从狭义理解多指浙江的汉族民歌。浙江民歌按其音乐体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灯调、莲花、仪式歌以及生活音调。浙江民歌结构多为单乐段,旋律进行的最大特点是以级进居多,在山歌和小调里尤为多见。浙江民歌节拍也比较多样,即便是同一种节拍,其强弱律动也不尽相同。在浙江语言中既有现今普通话中拼音的四声音调,更有七声、八声以及语音音素组合上的不同,这就对民歌乃至戏曲和曲艺的浙江地域性音乐风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七朵花》是一首浙江平湖的民间小调,所用的曲牌名为“码头调”,这一曲牌在明、清时期使用极广。在20世纪的民歌采录中收集到了大量与此相关的曲目,特别是在江浙地区流传极广。20世纪30年代,作曲家贺绿汀在电影《马路天使》中也以该曲为基调创作出了歌曲《天涯歌女》。
二、江苏民歌特点及代表作品《茉莉花》《杨柳青》
众所周知,京杭大运河是贯通南北水运交通的动脉,而京杭大运河途经的江苏段是其中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社会经济效益发挥最显著的区段,正因如此,也大大增强了江苏民歌的传播力。江苏民歌有着“融汇南北、兼济刚柔”的特征。按照体裁来划分,江苏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风俗歌、儿歌以及生活音调。受方言、地理位置、人口迁徙、审美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江苏民歌大体分为北方方言区、南方吴语区和江淮方言区。北方方言区的民歌旋律在级进基础上多出现大跳;南方吴语区旋律以曲折级进为主;江淮地区则兼具南北特征。江苏民歌中多用变化音以丰富旋律色彩,乐句中起音和落音为同一个音的“曲调反始性”时常出现,结构以短小精悍的一段体居多。
《茉莉花》作为经典民歌,流传甚广,在海内外皆富盛名。关于《茉莉花》的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茉莉花》初创于明朝,为明朝开国将领徐达所创作,后来,朱元璋及其皇后听到这首歌曲后大加赞扬,由此广为流传。另一种说法是《茉莉花》源自于天长,据传印度高僧达摩来华时曾到达江北天长,感叹于此地民风淳朴,便决定留在此处。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达摩祖师曾在天长亲传佛教,得其弟子僧侣以及教徒之间的口口传唱,终得以使《茉莉花》“花香四溢”。
《杨柳青》本是江苏扬州的民间小调,在安徽、浙江也普遍流传,因唱词中反复使用了“杨柳青”的衬词而得名,全曲欢快、流畅。如果拿它与《茉莉花》相比较,二者既有江南、江北之别,又有城镇小调与田间劳动歌曲之异,故在整体风格方面表现出一个委婉细腻、一个明快有力的差别。歌曲描写了水乡的农民在庄田间愉快劳动的场景。将这首民歌改编为古筝曲,充分展示了古筝这件乐器的独特魅力。演奏者通过左手的按、揉、滑音及各种技术手法的使用,体现出很强的歌唱性,使得音乐丰满华丽,展示出古筝强大的艺术表现力。
三、山东民歌特点及代表作品《采莲船》
京杭大运河流经山东境内绵延600余公里,把沿岸各市、县、区拥有的各类传统的民间音乐串联构成了一条多姿多彩的运河文化带。古时,山东境内有两个国家,齐国与鲁国,古代齐国注重俗乐传统,民间歌唱有较丰厚的基础,而鲁国则高度重视宫廷礼乐,这些都对后来山东音乐文化的整体发展、流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山东民歌节奏节拍简单,多以单拍子为主。旋律高亢,旋律中装饰音的运用较多。山东人民性格直爽、豪迈,这也决定着山东民歌的歌词中“冲”“直”的特点,歌词中衬词也运用较多,例如“哎”“啊”“嗨”“哈”等。
《采莲船》是一首流传在微山湖地区的唯美爱情歌曲。微山湖是运河南北河水的补给。歌曲中唱出了默默劳作中的青年男女内心深处的爱情。歌中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画面:湖水清、莲花鲜,丛中鸳鸯叫,二人要靠船。两人在采莲船上互相传达了深刻的爱意,淳朴美好。该曲曲调柔和优美,颇有意境。
本期主讲人:张天彤
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厦门大学、佳木斯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安徽艺术学院、凯里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
张天彤/导聆
王晨辰/整理

一、浙江民歌特点及代表作品《七朵花》
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起于浙江省杭州市,运河交通不但孕育了杭州城,也辟展了整个浙江的文化影响力。浙江民歌,从狭义理解多指浙江的汉族民歌。浙江民歌按其音乐体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灯调、莲花、仪式歌以及生活音调。浙江民歌结构多为单乐段,旋律进行的最大特点是以级进居多,在山歌和小调里尤为多见。浙江民歌节拍也比较多样,即便是同一种节拍,其强弱律动也不尽相同。在浙江语言中既有现今普通话中拼音的四声音调,更有七声、八声以及语音音素组合上的不同,这就对民歌乃至戏曲和曲艺的浙江地域性音乐风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七朵花》是一首浙江平湖的民间小调,所用的曲牌名为“码头调”,这一曲牌在明、清时期使用极广。在20世纪的民歌采录中收集到了大量与此相关的曲目,特别是在江浙地区流传极广。20世纪30年代,作曲家贺绿汀在电影《马路天使》中也以该曲为基调创作出了歌曲《天涯歌女》。
二、江苏民歌特点及代表作品《茉莉花》《杨柳青》
众所周知,京杭大运河是贯通南北水运交通的动脉,而京杭大运河途经的江苏段是其中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社会经济效益发挥最显著的区段,正因如此,也大大增强了江苏民歌的传播力。江苏民歌有着“融汇南北、兼济刚柔”的特征。按照体裁来划分,江苏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风俗歌、儿歌以及生活音调。受方言、地理位置、人口迁徙、审美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江苏民歌大体分为北方方言区、南方吴语区和江淮方言区。北方方言区的民歌旋律在级进基础上多出现大跳;南方吴语区旋律以曲折级进为主;江淮地区则兼具南北特征。江苏民歌中多用变化音以丰富旋律色彩,乐句中起音和落音为同一个音的“曲调反始性”时常出现,结构以短小精悍的一段体居多。

图为歌剧《图兰朵》剧照。
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剧《图兰朵》中,也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这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民歌。
《茉莉花》作为经典民歌,流传甚广,在海内外皆富盛名。关于《茉莉花》的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茉莉花》初创于明朝,为明朝开国将领徐达所创作,后来,朱元璋及其皇后听到这首歌曲后大加赞扬,由此广为流传。另一种说法是《茉莉花》源自于天长,据传印度高僧达摩来华时曾到达江北天长,感叹于此地民风淳朴,便决定留在此处。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达摩祖师曾在天长亲传佛教,得其弟子僧侣以及教徒之间的口口传唱,终得以使《茉莉花》“花香四溢”。
《杨柳青》本是江苏扬州的民间小调,在安徽、浙江也普遍流传,因唱词中反复使用了“杨柳青”的衬词而得名,全曲欢快、流畅。如果拿它与《茉莉花》相比较,二者既有江南、江北之别,又有城镇小调与田间劳动歌曲之异,故在整体风格方面表现出一个委婉细腻、一个明快有力的差别。歌曲描写了水乡的农民在庄田间愉快劳动的场景。将这首民歌改编为古筝曲,充分展示了古筝这件乐器的独特魅力。演奏者通过左手的按、揉、滑音及各种技术手法的使用,体现出很强的歌唱性,使得音乐丰满华丽,展示出古筝强大的艺术表现力。
三、山东民歌特点及代表作品《采莲船》
京杭大运河流经山东境内绵延600余公里,把沿岸各市、县、区拥有的各类传统的民间音乐串联构成了一条多姿多彩的运河文化带。古时,山东境内有两个国家,齐国与鲁国,古代齐国注重俗乐传统,民间歌唱有较丰厚的基础,而鲁国则高度重视宫廷礼乐,这些都对后来山东音乐文化的整体发展、流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山东民歌节奏节拍简单,多以单拍子为主。旋律高亢,旋律中装饰音的运用较多。山东人民性格直爽、豪迈,这也决定着山东民歌的歌词中“冲”“直”的特点,歌词中衬词也运用较多,例如“哎”“啊”“嗨”“哈”等。
《采莲船》是一首流传在微山湖地区的唯美爱情歌曲。微山湖是运河南北河水的补给。歌曲中唱出了默默劳作中的青年男女内心深处的爱情。歌中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画面:湖水清、莲花鲜,丛中鸳鸯叫,二人要靠船。两人在采莲船上互相传达了深刻的爱意,淳朴美好。该曲曲调柔和优美,颇有意境。
本期主讲人:张天彤

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厦门大学、佳木斯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安徽艺术学院、凯里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
张天彤/导聆
王晨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