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百年辉煌:中国交响】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交响音乐百年

主讲人:张国勇

国家大剧院
交响乐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创作手法及表现力复杂而丰富。西方交响音乐经过三百年的发展,创造了很多经典。回首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历程,走过漫漫百年之路,中国交响音乐也经历了从西方舶来品到本土化的发展过程。本期经典艺术讲堂邀请著名指挥家、教育家张国勇,从中国交响音乐起源说起,带领大家回顾和展望中国百年交响音乐的发展。 
 
 
 
一、中国交响音乐事业的开拓者——黄自
追溯中国交响音乐的“起源”,不得不提到作曲家黄自。作曲家黄自是中国交响音乐事业的开拓者,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育家。他对中国交响音乐事业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音乐创作,二是他的教学成果。创作方面,他从西方学习了先进的创作技法,在探索和声、复调等写作手法的民族化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创作了管弦乐作品《怀旧》、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等作品。音乐教育方面,他留学归国后,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包括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等,为中国交响音乐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曲家黄自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交响音乐作品
在中国解放事业当中,中国交响音乐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它诞生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反映了一个特定的主题——抗日救国主题。作品以朗诵配以乐队音乐的形式贯穿全曲,以群众歌曲作为基础,吸收众多民间音乐素材创作而成。虽然作品首演时条件极为简陋,舞台编制甚至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管弦乐团,但就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席观看完作品首演后仍感到无比激动,因为在那样艰苦的抗战条件下,居然还能有音乐响起,这对任何一位投入抗日前线的将士们来说都是一种鼓舞,在精神上极大地激励了中国军民抗日的决心。

作曲家冼星海

三、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中国交响音乐

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

中国交响音乐的典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作曲家何占豪、陈钢于1959年创作完成。在当时中国交响音乐事业并不十分发达的时代,他们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构思布局,创作了这部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也是献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纪念”的音乐作品。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现在已是家喻户晓,在国内舞台上,甚至在许多重大对外交流活动中都在持续不断上演。

正在谱曲的作曲家吕其明

作曲家吕其明创作的《红旗颂》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这首作品经常在重大庆典仪式及晚会上奏响,每当它的旋律响起时,总能带给人们“无尽的力量”,让我们心中涌现出澎湃的情感,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吕其明先生是雨花台先烈的后裔。解放前,他一直在部队中工作,也亲身参加过多次战斗,他是在实践中学习、在战斗中激发灵感。因此他创作的《红旗颂》除了带给观众激昂的旋律,更传达了那份真挚的爱国热情。
 
《红旗颂》曲谱手稿

取材于《黄河大合唱》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于1969年由殷承宗等多位艺术家共同改编创作完成。作曲之一的殷承宗不仅是杰出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优秀的钢琴家。因此这部作品的创作,在钢琴演奏技巧上将钢琴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作品融入了多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气势雄伟壮阔,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钢琴协奏曲之一。虽然作曲家们在创作中受到了一些西方钢琴协奏曲创作方法的影响,但这丝毫不会减弱这部作品中中国元素的体现和“黄河精神”的实质。

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交响音乐发展
中国近代交响音乐真正快速发展起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音乐家们第一次欣赏到了像柏林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等世界顶级的交响乐团的演奏,这给当时的作曲家们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他们了解到了世界交响乐队的水平,并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来自交响音乐的魅力。这期间,我国也涌现出了很多了不起的创作人才,例如谭盾、陈其钢、郭文景、叶小纲、盛宗亮、陈怡、周龙等等。

改革开放初期,各式各样新的创作元素涌入,作曲家们在这个阶段更多是“汲取”,学习各种新奇的西方创作技法,例如“十二音序列”“偶然音乐”,甚至“噪音音乐”等,他们做了许多实验性的工作,尝试了很多创作手法非常新颖的实验性作品。因此在那个阶段,作曲家们都处于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

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摸索和实践,作曲家们“由简到繁,由繁到精”,现在的中国作曲家们已经越来越“接地气”,他们知道这个时代需要什么,知道如何与国际接轨,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们也在努力地将西方交响音乐创作技法与中国元素完美结合,并注重作品的创作兼具技巧性与可听性,例如作曲家郭文景创作的竹笛协奏曲《愁空山》,使用中国民族乐器,由西洋管弦乐队伴奏,讲述中国故事,这是非常典型的洋为中用的音乐作品。作曲家叶小纲创作的《大地之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对仗作曲家马勒创作的《大地之歌》,并融入中国古典诗词,展现了中国作曲家眼中的“大地之歌”。作曲家杨立青的作品《悲歌》取材于二胡独奏曲《江河水》,作品既保留了原作原汁原味的民间风格,同时作为一位配器大师,他运用了相当丰富的管弦乐配器手法进行创作,将作品进行了升华。作曲家谭盾创作的《帕萨卡里亚:风与鸟的密语》是一首极具创造力的作品。“帕萨卡里亚”是起源于西班牙的三拍子慢板舞曲,作品的发展既要有逻辑,又要动听且避免雷同,趣味性较强,因此这也是交响乐创作里较难的一种形式。

作品《帕萨卡里亚:风与鸟的密语》演奏时全场观众利用电子设备互动演出

当今,新生代的作曲家们正在崛起,他们的创作手法越发娴熟,也早已脱离了实验性创作阶段,现在也是中国交响音乐创作最繁荣的一个时期,当代的作曲家们也都在努力地用中国旋律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聆听中国之声。

本期主讲人:张国勇


中国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198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1997年被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授予音乐博士学位。先后师从中国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黄晓同教授和享誉世界的指挥大师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上海歌剧院首席指挥、青岛交响乐团音乐总监、贵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

张国勇/讲述
王晨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