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百年辉煌:中国交响】指挥家郑小瑛带你赏听中国交响诗篇《土楼回响》中的声乐片段

主讲人:郑小瑛

国家大剧院
《土楼回响》之所以闻名世界,与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品中的声乐演唱部分作为民族文化的呈现,被全世界音乐爱好者所喜爱,也成为交响音乐会上外国人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典范。其中第二乐章“海上之舟”与第五乐章“客家之歌”里的山歌演唱、民众合唱都为作品大大增彩。本期经典艺术讲堂邀请著名指挥家郑小瑛教授为观众解析中国交响诗篇《土楼回响》中富有民族特色的声乐片段。那么,就让我们跟随郑小瑛教授一同聆听《土楼回响》中的“天籁之音”吧!
 
指挥家郑小瑛
 
 
 
一、交响诗篇《土楼回响》之山歌演唱 
过去,客家人要发展只能下南洋,《土楼回响》第二乐章“海上之舟”(快板-散板)描绘的正是客家人乘着一叶扁舟在滔天巨浪中拼死搏斗的英勇形象和惊险场面。作品中不时地还可以听到“客家号子”的呼唤。

有一位台湾客家老人讲述:“祖辈告诉我们,在大陆与台湾之间有一条黑水沟,我们的人是六死三生一回头。”那是一部非常悲壮的移民史,客家人除了与大自然搏斗,还要与其他不可知的艰难险阻战斗。所以,音乐到最后出现的高潮就好像一轮旭日东升,神往的彼岸就在眼前。远处传来一首竹板歌“过番调”,仿佛家乡的妻儿对远方游子的叮嘱与眷恋。

这首“过番调”最初由八十岁的李天生老大爷演唱,他曾在上世纪50年代为毛主席、周总理演唱过这段山歌:“迎风斗浪涉重洋,血汗造就客家郎,生死全凭真勇气,一曲山歌牵肚肠”。客家山歌多为情歌,妇女结婚后就不再唱了,所以客家山歌基本都是由男性演唱。

“闽西山歌王”民间艺人李天生

音乐是不能用语言或画面完全诠释的,欣赏音乐的目的在于唤起内心对音响的共鸣,同时调动头脑的想象力。在郑小瑛老师看来,《土楼回响》作品的影像不是为画面配音乐,而是为音乐配画面。画面需要服从音乐的结构,跟随音乐的节奏和基调完成转换,尽可能带给欣赏者视觉上的印象,从而达到交响乐普及的作用,更好地理解音乐。

二、交响诗篇《土楼回响》之民众合唱 
第五乐章“客家之歌”(进行曲)是一首沉着坚定的三拍子进行曲。作曲家对此乐章有特殊的处理,要求由演出当地的民众合唱团合唱《客家之歌》,传递客家人的心声。它雄浑有力、坚忍不拔、现了客家人团结拼搏,愿与世界交朋友的恢弘精神。

音乐从远到近,引领我们想象客家人从古代慢慢走到今天,他们步伐稳定、执着,始终抱着一种勇往直前,不放弃、不停留的精神。从弱到强、从远到近,我们听到了一首远远的男声合唱:“你有心来我有情,不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开路,水深还有造桥人。”然后乐队连接混声合唱加入进来,在乐队烘托下达到高潮,最后乐手们放下乐器,和合唱队一起高歌。

一直以来,我们用不够标准的德文演唱贝多芬的《欢乐颂》,而现在《土楼回响》走向了世界,受到热烈的欢迎,终于有中国交响合唱作品可以由外国人用我们的语言演唱,还是我们的方言,这既有趣又令我们感到骄傲。我们中华民族,我们客家人,希望通过音乐和世界交朋友。 

2007年《土楼回响》奏响柏林爱乐大厅

2007年《土楼回响》奏响德国埃森音乐厅
 
2009年《土楼回响》奏响加拿大河石剧场

2012年《土楼回响》奏响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音乐厅
  
  本期主讲人:郑小瑛


1929年生,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原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终身荣誉指挥,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指挥系主任,新中国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第一位登上国外歌剧院指挥台的中国人。
指挥家郑小瑛曾是我国第一个志愿者乐团“爱乐女”室内乐团的音乐指导;她曾任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15年。她曾成功地在20多个国家指挥演出;她曾获法国文学艺术荣誉勋章和两枚俄中友谊荣誉勋章;她被世界合唱理事会邀请出任世界合唱比赛荣誉艺术主席团永久成员。她曾荣获中国歌剧事业特别贡献奖、文华指挥奖,中国文联、中国音协“金钟奖”的终身成就奖。

郑小瑛/讲述
赵诣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