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中国民歌里的大江南北系列】有一种情歌叫做《绣荷包》

主讲人:曹文工

国家大剧院
中国的民歌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之多,历史之悠久,品味之高,风格之多样,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与之相比美的。中国的民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席位,民歌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写照,反映了人们对劳动的追求、爱情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典艺术讲堂邀请我国音乐教育家、指挥家曹文工先生担任主讲,通过“中国民歌里的大江南北系列”系列展现中国传统民歌艺术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期线上课堂,将带领大家了解不同省份和地区的民歌《绣荷包》。 
 
 
   
什么是荷包? 
“荷包”是中国汉族传统服饰中人们所随身佩带的一种装零星物品的小包,汉代之前就已盛行。“荷包”这个称谓出现在宋代以后,明清时也叫“茄袋”“顺袋”,它是随着“男耕女织”的社会而产生的。荷包上最珍贵的是一幅幅精工密织、鲜艳美丽的图案,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淳美之情。

荷包

“绣荷包”的寓意 
妇女们在农耕时代,即是劳动高手,又要练习纺织刺绣,家里的老人,自然就是老师。漫长的夜晚,春秋的闲暇时节,她们会拿起针线,编织着自己的梦想,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小小的荷包之上寄托了绵绵无尽的情意,它美丽而又纯净,含蓄而又明朗。老人希望她的男人在事业上通顺,绣上了“大鹏展翅”;年轻的妻子盼望家庭和美,绣上了“富贵牡丹”;在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便绣上了“鸳鸯戏水”“比翼双飞”等等各样精美的图案。荷包便是妇女们袒露心声的重要手段,荷包承载的是永恒的主题,那便是爱情。

在女性的生活中,爱情被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绣荷包这一项工作在农耕时代,是每一位妇女必须学会的一项工作。“荷包”的工艺细致,那标志着姑娘劳动做得好,“荷包”绣的特别美,当然也就是姑娘特别漂亮,因此“荷包”常常被认为是男女之间爱情的信物。姑娘们会在绣荷包的时候轻声吟唱起《绣荷包》的小调,抒发着自己真挚的感情,展示了对爱恋之人的爱慕以及牵挂之情。

绣荷包

民歌《绣荷包》的前身 
“荷包”也是一种文化遗产,而民歌《绣荷包》更是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各个省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绣荷包》。早在清代中叶(道光18年)贮香主人编辑的《小慧集》中便记录了“湖广调”,曲调风格雍容华贵,典雅脱俗,具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气息,也就是《绣荷包》的前身。

清道光1821年贮香主人辑《小慧集》卷12第38箫香主人小调谱第2首工尺谱

不同地区的民歌《绣荷包》分析 
全国各地的《绣荷包》是“同名异曲”,歌词和曲调完全不同,展示了各个地方音乐的风格。江苏省无锡的《绣荷包》,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韵味,旋律缠绵甜美,喃喃细语的轻柔语调生动传情,展现了少女对爱情羞涩的心态和含蓄委婉的表达。歌中唱到:“第一绣要绣啥?绣上团圆月,月旁边绣颗星,你比月来,我比星呀亮晶晶......”,细腻的情感,独特的韵味,犹如一幅展现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味的画卷。

江苏民歌《绣荷包》

山东省(苍山)的《绣荷包》,音乐质朴,直率坦诚,和山东人性格一脉相承。“姐儿房中绣荷包手拿着钢针,轻上描儿描,显你手段高,上绣星辰共日月,下绣上就凉船,水把上儿漂......”。歌曲将情感寄于物中,真诚的表达了姑娘对纯真爱情的向往,有心与多情,爱情要共日月,船与水不分离,星、辰、日、月、船、水,象征着圣洁与永恒。

山东民歌《绣荷包》

而云南的《绣荷包》,是一首“花灯调”改编而成的,刻画了少女表达情感的方式,无拘无束,热烈勇敢,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开朗泼辣的性格。表达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以“荷包”为载体,用创新的手法绣出“双絲双带”,在她飞针走线中勾勒出对爱情的向往,期待着意中人向她求要荷包,盼望着心上人佩戴着她绣的荷包在街上走一走,这是她最期盼的爱情。

本期主讲人:曹文工



音乐教育家、指挥家,中国音乐学院合奏课教师。四十余年致力于民族管弦乐队的创作、编配、指挥及教学。在民族管弦乐的训练、表演及指导方面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在长期的教学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乐队经验,磨砺出不寻常的乐队感。多年来,他创作了多首乐队作品及民族声乐的伴奏,他的作品以简洁、单纯的技艺求得精致、丰满的效果,既强调了乐队的融合性,又赋予每一种乐器单独发挥的空间,给人一种好听、易记又不失奇巧的听觉享受。
  曹文工先生担任中国少年民族乐团常任指挥以来,多次率团出访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出色完成重要的国家演出任务,受到一致好评。
  
  曹文工/文
  吕天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