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艺术歌曲系列】中国艺术歌曲百年——男低音歌唱家彭康亮带你赏听《大江东去》

主讲人:彭康亮

国家大剧院
​​2020年是中国艺术歌曲诞生100周年,本期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邀请男低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彭康亮先生为广大音乐爱好者讲述我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大江东去》。本期内容中,彭教授从艺术歌曲起源、中国艺术歌曲的特点和演唱特点、《大江东去》的创作,以及从歌唱家自身角度对作品的诠释感受等几个方面,带领观众朋友们一同走进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大江东去》。

歌唱家彭康亮演出照

大家好!我是男低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彭康亮,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首早期的中国艺术歌曲《大江东去》,1920年青主在德国留学期间创作了这首歌曲,这首曲也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距今恰好100周年。因此,2020年是中国艺术歌曲诞生100周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所以,我觉得今天给大家介绍这首《大江东去》特别有意义。

一、艺术歌曲的起源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

中国作曲家李叔同

艺术歌曲起源于18、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从十九世纪的“歌曲之王”舒伯特开始,艺术歌曲有了重大发展,确立了以诗歌、音乐旋律和钢琴伴奏三者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舒伯特及后继者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勒韦等德奥作曲家使艺术歌曲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艺术歌曲从20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影响,一批留学西洋的文化学者和音乐爱好人士,开始尝试和创作新的音乐,我国最早的艺术歌曲经李叔同、萧友梅、青主、赵元任、黄自、龙七、贺绿汀等一批文人学者和音乐家们共同努力,创作了一批优秀艺术歌曲作品。在他们所创作的这些作品中,既借鉴了西方音乐的表现技法,同时又函括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空前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声乐作品。

二、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创作故事

《大江东去》作曲家青主

关于创作这首《大江东去》,有这么一段小趣闻:在《大江东去》乐谱的封底附有青主写的一篇文章——《作者的话》,文中回忆了《大江东去》的产生经过:1920年夏,青主和友人在雷鸣暴雨中划着小艇到湖中作冒险之游,精神上受到很大振奋。当他回到住所后,“一面听着外面风雨和松涛的声音,一面忽得到这首乐歌的动机,思量一夜后,到了明天,吃过早餐,于是坐在钢琴面前,把昨夜得来的动机,借着苏东坡那篇《大江东去》的词句略微修理一下,随即把它写出来,这就是这首乐歌的缘起。”一切艺术都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这首《大江东去》正是来源于生活。可连青主自己本人都没有想到的是,由于他的这一首灵感之作却开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新纪元。

三、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

歌唱家彭康亮演出照
  
歌唱家彭康亮演出照

艺术歌曲属于美声唱法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艺术歌曲是一种具有艺术性较高、艺术技巧难度也较大声乐门类。它不同于歌剧演唱,歌剧表演更注重于声音表现、人物塑造和舞台表演。艺术歌曲更注重艺术表现力,对诗歌(歌词)意境的理解,对声音的应用方面要求更加细腻。如何将纯熟的声乐技巧和细腻的情感表现融为一体,如何用美妙的歌声和诗词的韵味将人带入歌曲的意境中,将成为一代又一代的歌唱家们倾其一生所追求和探索的目标。

《大江东去》作为在国内流传最广的一首艺术歌曲,至今仍是专业院校的必唱曲目及音乐会的保留曲目。歌词采用了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阙是“咏赤壁”,下阕是“怀周瑜”,最后是作者自己的感慨。青主运用欧洲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的写作形式,同时结合中国诗词吟诵的特性,形象地表达了苏东坡的诗词所刻画的意境。

四、歌唱家彭康亮对《大江东去》对理解
下面跟大家聊聊我对演唱《大江东去》的一些个人感想和体会。《大江东去》这首曲适合男中低声部演唱,也是我的保留曲目之一。在演唱时我把这首曲分为三个部分,并用六个字来概括:赞叹、咏叹、感叹。第一部份“赞叹”,作曲家在歌曲的开头采用了西方歌剧中宣叙调的写法,所谓宣叙调,也可以翻译为朗诵调,在歌剧里是一种带旋律的道白。尤其是歌曲中唱到“故垒-西边-人道-是”,千万不能拖泥带水,包括接下来的“三国周郎赤壁”,都应该突出字的颗粒性。歌曲的第一部分是前22小节,都属于宣叙调部分。第二部分从23小节开始到35小节类似咏叹调的形式,我把它称作“咏叹”,咏叹调的唱法最主要的特征是连贯、抒情、长线条。连贯的唱法首先是气息支持。气息支持是声音,以及乐句连贯的首要条件,以气行腔,字随腔行,把每个字通过气息这跟线串联起来。所以,歌手拥有一个积极而又稳定的气息支持非常重要。其次是字的连贯性,字的连贯主要是让韵母(意大利语的母音)尽可能的连贯,声母(辅音)的发音尽可能不要影响(干扰)韵母的连贯性。第三部分,从36小节开始为歌曲的结束部分,我叫做“感叹”,这部分开始的头三句,还继续再现咏叹的旋律,歌曲最后的结束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表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有感而发。我个人觉得这首歌曲的风格特别符合咱们中华民族的气质,中华历史根底厚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英雄辈出,文人辈出。另外在整首歌曲的声音运用上,一定要记住一点: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并济。

本期主讲人:彭康亮 

彭康亮
   
男低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同年进入东方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1996年以全优的成绩取得东京艺术大学音乐硕士学位,同年加入日本藤原歌剧团。参加《魔笛》《唐璜》《纳布科》《唐卡洛》《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等四十多部歌剧的演出。2002年归国以来,多次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参加CCTV《光荣绽放》十大男中低音歌唱家系列音乐会等。录制发行《意大利古典歌曲精选》《男低音咏叹调专辑》、中文版《冬之旅》、《中国近代经典艺术歌曲集》《德国艺术歌曲集》《法国艺术歌曲集》等CD专辑。

担任“第37届玛丽亚·卡拉斯国际声乐大奖赛”国际评委、“贝尔格莱德国际青年音乐大赛”评委会主席、“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评委等。

彭康亮/文
赵诣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