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中国民族音乐系列】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带你聆听草原的声音

主讲人:齐·宝力高

国家大剧院
  ​​
齐·宝力高老师与马头琴

来自我国少数民族的乐器马头琴,相信很多人在欣赏音乐会的时候都见过。这件神秘而又极具特色的民族乐器是怎么出现的?它承载着怎样的民族文化?本期线上经典艺术讲堂,我们邀请国家一级演奏家、世界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老师,为您讲述马头琴的特点、历史、演奏法、改革和作品几方面内容。同时,齐老师通过视频为观众生动讲述、演奏马头琴作品。就让我们一同聆听来自广阔草原的声音吧!

  
马头琴作品音乐会

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的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下关于马头琴的历史、发展、演奏法和它的改革。我这个人一辈子啥也没干,就围绕着一件事——“马头琴”三个字。

马头琴是2500年以前,在现在的赤峰,原来的昭乌达盟敖汉旗敖汉山出现的乐器。敖汉山顶上2500年以前有一个部落叫库木奚部落,它属于东胡,他们的语系是阿尔泰语系,他们是以放牧为主的部落。这个部落不知道是谁,有一天在奶勺上蒙了皮子,拿马尾做了弦和弓子,就做出了库木奚部落的奚琴,从此,马头琴的祖先就在世界上诞生了。

奚琴

那时候的琴头上边刻的是部落长的头像,后来发展到成吉思汗时代,上边就变成了龙头。但那时候还不叫马头琴,而是叫胡尔、潮尔,这个名字其实是蒙语,因为是胡人的乐器,所以叫胡尔。后来到元朝时期,琴头上安上龙头和马头,意为“龙马精神”,至此成为了马头形。

马头琴的名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光绪33年,也就是1907年,日本的一位女风土学家,把马头琴记录成汉字。她在光绪33年,去到喀喇沁王爷的蒙古包里,早晨起来的时候,发现蒙古包的墙上挂着一个琴,上边是马头,所以她写成了汉语“马头琴”,从此以后大家就叫这个乐器为“马头琴”,就这样一直叫到了今天。

  
齐·宝力高老师演奏马头琴

马头琴共有4种定弦法,5种演奏法。马头琴也因部落的不同而得名不同(不同马头琴的特点和音色详见视频中5:10开始齐老师的演奏),马头琴共有三种名字:马头琴、潮尔、依科科里(音译),名字不同,却都属于马头琴系。
 
 
 
1952年开始,我的老师桑都仍和张春华一起改良马头琴,把牛皮马头琴改为100公分长,在共鸣箱上蒙上了定音鼓的皮子(详见08:30齐老师演奏此琴,曲目《赞歌》)。1972年的时候,皮子马头琴在内蒙古在草原上拉起来都有声音,足够响亮;但是一旦到了广州赶上下雨就完了。我这次回北京,因为北京下了很长时间的雨,我那把用皮子蒙的马头琴就没有声音了,定音鼓马头琴还可以坚持,在舞台上演奏5分钟没问题。后来,1972年我为了拉样板戏《白毛女》和拉我创作的《草原赞歌》(钢琴伴奏),我又把它改成了蟒皮,在蟒皮上拉10分钟没问题。后来,辛沪光老师的协奏曲《草原音诗》由我和北京交响乐团一起演奏,蟒皮还是不行。最后,1982年我又把它改成了梧桐木面的马头琴,从此,马头琴就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蟒皮马头琴

梧桐木面马头琴

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我在北京拍乌兰牧骑的电影《战地黄花》的时候,我把马头琴弓子改成了大家今天用的松木的,弓子对于弓弦乐器太重要了。此外,我还创作了很多曲子,因为一个乐器的发展,没有曲子不行。1968年以前,内外蒙合起来大概一共有三首曲子,外蒙有一首曲子叫《干杯》、一首曲子叫《窗蝇》;内蒙,有我老师改编的《蒙古小调》。我后来又在1986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马头琴乐队——野马。今天的马头琴的sol do弦也是我于1975年在北京拍摄电影《战地黄花》的时候定的,原来马头琴可以随便定弦这种方式存在问题,所以我就把它改成了sol do弦。

  
齐·宝力高老师与北京交响乐团音乐会

我作为马头琴演奏家,也是一个多年在党和国家培养下的这么一个拉马头琴的老头,我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我这个人是“为马头琴而生,为马头琴而死”的。忠于我的民族,忠于我的国家。我有民族自尊,我有国家自尊,有这两个自尊支撑着,我将为马头琴事业奉献我的所有。

本期主讲人:齐·宝力高

齐·宝力高

马头琴艺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科尔沁草原莫力庙第五世活佛,杰出的演奏家和作曲家、教育家。在从事马头琴艺术六十余年的生涯里,齐·宝力高为马头琴的改革、更新和发展,以及马头琴能够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他连续数次改进了马头琴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他创作了百余部经典马头琴独奏、协奏曲;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马头琴乐团、统一了马头琴演奏法,结束了以往马头琴只能独奏的历史,从此内蒙古马头琴由独奏发展到了合奏、协奏,由内蒙古大草原走向了国内、国际广阔的大舞台;他带着钟爱的马头琴走遍亚、非、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让悠扬的琴声穿越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带着和平的呼唤传遍世界的角落。

齐·宝力高/讲述
赵诣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