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贝多芬作品赏析系列】回忆中的“贝多芬E大调钢琴奏鸣曲”

主讲人:鲍蕙荞

国家大剧院
​​被人们称为“乐圣”的贝多芬,一生中创作了 32首被称为“新约全书”的钢琴奏鸣曲。(另一位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两套《前奏曲与赋格》被称为“旧约全书”)。在贝多芬的钢琴作品中,分量最重、最具代表性的无疑就是这32首钢琴奏鸣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32首奏鸣曲也几乎带有贝多芬“自传”的性质。

这32首奏鸣曲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800年以前的作品(从作品第2号到作品第22号)。这个时期的作品虽然具有贝多芬特有的鲜明个性,但还是更多地沿袭了海顿、莫扎特的古典传统。第二个时期是1801年到1814年的作品。这个时期是贝多芬创作力最旺盛、作品个性最鲜明的创作高峰期。第三个时期是他在1814年以后写的最后五首“晚期奏鸣曲”。这个时期由于耳聋不断加剧,他无法和别人交流,而是常常在内心与自己交流。这一时期的作品思想内容越来越内省、内敛,精神层面的升华达到了难以言说的高度。

贝多芬
 
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明显带有古典主义风格的痕迹,这种具有承袭性的古典美,反映了海顿、莫扎特以及克列门蒂对他的影响,显露出了以自然音为基础的,纯洁高雅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在贝多芬创作的早期,他学习了巴赫的作品,并且接触到海顿,莫扎特的音乐。这一阶段的创作中,前几部作品都受海顿、莫扎特影响较深,大部分保留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在主题音调、动机发展、末乐章常有乐观幽默性格等,表现了海顿、莫扎特对他的影响。

贝多芬追求思想的明晰和形式的美,用最精巧的技艺来表达深层的理性,创造最完美的秩序,使音乐的性质和谐而稳定,把18世纪音乐大师们所崇尚的古典美发展到极致。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里,我们清楚的看到贝多芬对钢琴演奏法发展的贡献,对钢琴奏鸣曲的完善,对人类音乐文化艺术的贡献,其风格的演变,显示出了他在形式上的继承,探索,与创新。

贝多芬

贝多芬 

1961年,我还是一个大学四年级学生的时候,被文化部选派参加第二届“乔治•埃涅斯库国际钢琴比赛”。在参赛曲目中,我的老师朱工一先生为我选了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之一的《钢琴奏鸣曲作品109号》。

这首奏鸣曲创作于1820—1821年。在此前的四五年中,由于政治生活的恶劣和个人生活的不幸,是贝多芬一生中创作最少的时期。而作品109号奏鸣曲是他在艰难的状态下集中全部精力创作的一首充满抒情诗意的幻想曲类型的奏鸣曲。罗曼•罗兰曾说这首奏鸣曲是“幻想和爱情的游戏”。

第一乐章仿佛是一首轻柔美丽的幻想曲,它的清新和温柔使人完全忘掉了贝多芬的所有不幸。第二乐章是一个充满了活力和动感的急板乐章。我们熟悉的那个刚强、激动、热情的贝多芬又回来了。第三乐章是这首奏鸣曲里最重要、最有分量的乐章。由一个主题和六个自由的变奏组成。罗曼•罗兰说它是“内心不可侵犯地保存了对往事的回忆,但其中已没有什么悲哀的和激动的了”。我特别喜欢这个乐章的结尾,在六个变奏都弹完的时候,最开始的那个朴素宁静的主题又重现了。在演奏尾奏时,我处理得比主题慢一点点,轻一点点。也更平静更深沉一点。就像是一个游历了很多地方的游子有一天回到了故乡,故乡还是那个无比熟悉的地方,但是那一切却又是透过了含在眼眶里的眼泪看到的……

每当我弹奏和聆听这首《奏鸣曲作品109号》时,不经意间,贝多芬的音乐常常会和在那遥远的青葱岁月里我苦练这首作品时的情景重叠在一起……

本期主讲人:鲍蕙荞

鲍蕙荞

鲍蕙荞 

中国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并曾被中国文化部评为“优秀专家”。

从1970年起,她一直担任中国交响乐团钢琴独奏家。退休后致力于教学工作,多名学生在国际、国内钢琴比赛中获奖。现受聘为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客席教授。她曾担任第五、第六届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顾问。她录制过20余种CD及录像。1992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

鲍蕙荞/文
王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