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贝多芬作品赏析系列】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与表现力

主讲人:石叔诚

国家大剧院
一代又一代的钢琴学子们、演奏家们孜孜不倦地学习贝多芬、研究贝多芬、录制贝多芬,可是又有谁能真正把这32首经典之作弹“好”?我个人认为还真没有,而且今后也不会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贝多芬有意无意创作出了这部令钢琴家永远达不到完美境界的完美作品。一代又一代的钢琴家们在追求完美的表现贝多芬音乐的不懈努力之中,似乎永远达不到完美的境界,却由此踏上了完美的弹奏钢琴和完美地表现音乐之路。

贝多芬

今天我们以探讨钢琴演奏的音乐表现为话题,就不能不将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放在一个非同寻常的地位。我的老师李昌荪教授曾不只一次地叮嘱我要认真学习贝多芬的音乐。他告诉我,由于贝多芬处在音乐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高点:既集古典之大成,又开浪漫之先河。也就是说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既具有其前人作品中的一切精华,又预示和指引了后世钢琴音乐的发展方向。

难道贝多芬的作品是我们学习表现音乐的“灵丹妙药”?如果是的话,这“药”应该怎么“吃”?

贝多芬

我经常在听完某些学生演奏一些高难度的作品或中国作品后,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多如牛毛以至无从下手,便会问:“你弹过贝多芬奏鸣曲吗?”回答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弹过。”接下来的问答大概是这样的:“喜欢吗?”“不太喜欢。”“好听吗?”“不太好听。”“难吗?”“不太难。”至于最重要的问题“有什么收获?”我就不需再问了。不言而喻,即便将32首既“不好听”、也“不喜欢”、更“不觉其难”的奏鸣曲都弹过,也必定毫无收益。如果简单地以为多弹贝多芬的奏鸣曲就是学习钢琴的捷径,显然是幼稚可笑的。

首先必须要深刻认识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整个人类音乐文化中的价值。全世界的音乐家对此做了大量音乐的研究与崇高的评价,将其推奉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或“百科全书”。有一位著名的钢琴家、指挥家肯特纳曾写出一段既风趣又发人深省的话:“假设有一个火星人来到我们地球,他怀着好奇心,想探索这个行星上最深邃的文化,把最能代表我们文化的最高荣誉和最能反映人类研究成果 的‘稀世珍宝’带回去,我将毫不迟疑地把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推荐给他。”

问题是,我们在学习和演奏它们时有没有认真去挖掘其中所蕴藏的“稀世珍宝”呢?再者,我们在学习和演奏它们时有没有带着如此崇敬与虔诚之心呢?

有关贝多芬生平和作品分析的著作非常之多,这些无疑都是我们必备的知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似乎更应该想到:通过贝多芬的作品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贝多芬的奏鸣曲既不好听也不难呢?根本在于他只见音符而不听音乐。马勒说:“音乐不等于音符。”意思是音乐超越于音符之上,音乐寓意于音符的身后。作为二度创作的演奏者必须要首先去探究和理解作曲家的意图,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运用 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果不去感知贝多芬音符中寓意的意图,只从表面上看,在他洋洋 32 首奏鸣曲中所谓“好听”的还真不多。古往今来从音符上就能感受到好听的音乐不计其数,像《梁祝》的主题旋律,无论出自小提琴,还是钢琴,还是二胡,还是人声,都 好听。但要把贝多芬最伟大的《命运》交响曲的主题拿出来,仅从音符上还真看不到“好听”之处。简单的几个音符,连最起码的和声都没有。任何一个业余乐团都可以演奏而不费吹灰之力,实可谓“不难,也不好听”。可一旦赋予了音符后面的寓意——“命运在敲门”,再高水平的专业交响乐团和指挥大师手中即刻变为“最难,也最好听”的了。寥寥几个音符 便能焕发出无与伦比的艺术感染力,这,就是音乐的内涵!这,就是贝多芬!

贝多芬

因此我们在学习和演奏贝多芬的音乐时,每时每刻都要知道音符后面的内涵,否则你就不会喜欢它。不知其美,不觉其难,也得不到学习的收效。可一旦进入到贝多芬音乐的精神世界,它就将迫使你不得不动用浑身解数去发挥钢琴的表现力,使我前文所说到的一切(如技术、触键、声音、旋律感、节奏感、结构感、想象力等各个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实践与修炼,汇集成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结合与平衡。有人将贝多芬奏鸣曲称作钢琴演奏家的“试金石”,就出自这个道理。

我们中国的钢琴学生应该更重视学习贝多芬奏鸣曲,这里我指的不是“多”弹,而是要严肃深入、有目的、有追求地弹。对此,我认为要针对最为缺失的,或是最容易缺失的两件事:

第一,通过贝多芬音乐里的内在动力与张力,训练自己内心的节奏感。我们很多人在处理音乐表情时会首先改变速度,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这种习惯用在其他一部分作曲家的作品中可能不太显露,也无伤大雅,但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就会成为事关全局的致命大事。

曾经有一位同学请我听他的“黎明”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他在音乐的情绪表现方面相当投入,以至在E大调的副题出现时为了体现出旋律的歌唱性而将速度放慢了许多。于是我请他用乐曲开始的速度演奏这个乐段,这使他无法接受。无奈之下我打开了节拍器,请他选择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既适合主题也适合副题的折中速度。经过多番实验和讨论,问题终于找到了:是第一主题被他弹的太快了!没有人会主张把整个乐章都按节拍器演奏,但适时用他来矫正自己在速度上的随心所欲和自由散漫还是必要的。否则一首伟大的奏鸣曲可能会被演奏成凌乱不堪或油腔滑调的小品。

第二,要认真对待贝多芬在乐谱上的一切提示,并且一定要弄明白其在音乐表现之中的意义。众所周知,贝多芬在乐谱上标注的表情符号和术语提示远远多于他的前辈,如果忽略了这些提示演奏,自会生成不同的音乐语言,有时甚至能产生相反的效果,这对于要用音乐来表达自己思想的作曲家是无法容忍的。以力度记号为例,哪些地方用 f.,哪些地方用 ff.,渐弱从哪儿开始,渐强到哪儿结束…… 都必须严格遵守。而且更要理解其含义,并且融入自己的“乐感”。

本文的开始我曾说过这样的话:“同样一首乐曲,同样完成了乐谱上的一切要求,并处在同样的硬件环境中(乐器和场所),却会因演奏者表现力的不同,或令人闻之动情以至陶醉不已,或令人感到索然无味以至掩耳避之。” 虽然所指的是一切音乐作品,却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有些表现力欠缺的人在演奏其他某些作曲家的作品时尚可差强人意,但遇到了贝多芬的奏鸣曲便顿显局促,原形毕露。

失聪的贝多芬为我们写出的乐谱展现的是在地平线上的艺术境界,我们为之殚精竭虑却永远无法与他的主观意念相重合。这不正是提高我们自身表现力的最好阶梯和验证每个钢琴家表现力的最好试金石吗?

本期主讲人:石叔诚 

石叔诚
 
中国的著名钢琴家和指挥家,国家首批“一级演员”,是最早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艺术家之一。 1969年进入中央乐团担任钢琴独奏演员,后在美国指挥家戴维·吉尔伯指导下学习指挥,自1981年开始指挥中央乐团的演出。至1996年中国交响乐团成立,受聘为驻团指挥。2000年中国爱乐乐团成立,担任驻团指挥和助理艺术总监。二十多年来,石叔诚一直在国家顶级交响乐团一线工作和指挥,为中国交响音乐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石叔诚在国内外举办的音乐会已逾千场,足迹遍及数十个国家,演奏或指挥了大量中外名作,包括与国际著名的独奏家、指挥家、交响乐团的合作演出。美国传记研究院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均已将他列入世界名人录,并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施坦威艺术家”。

本期经典艺术讲堂之线上课堂我们邀请到石叔诚老师为大家讲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与表现力。国家大剧院在暑期为青少年准备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普及线上体验活动。其中,共推出5大主题系列、百期内容。包括“艺术微课堂”、“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线上周末音乐会”、“线上春华秋实”以及“线上青少年普及音乐会”。一系列精彩的青少年暑期活动轮番上演,将陪伴青少年们度过一个充实、健康、快乐、有益的假期。

石叔诚/文
王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