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贝多芬作品赏析系列】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之 “皇帝”

主讲人:孙颖迪

国家大剧院
贝多芬

导语:
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5部钢琴协奏曲,其中《第五钢琴协奏曲》最为人熟知,被冠以“皇帝”的称号。作品展示了作曲家创作全盛时期的高超技法,钢琴与乐队之间的协作与竞争,钢琴独奏部分所需的技巧之艰深,以当时而言可谓协奏曲的皇冠之作。
 
 
 
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完成于1809至1811年之间,当时正值法奥战争,贝多芬将这部协奏曲题现给他的挚友和学生鲁道夫大公。据史料记载,这部作品首演于1811年11月,在莱比锡的布商大厦音乐厅。现在大家所熟知的这首协奏曲的名称“皇帝”,其实并不是贝多芬本人拟定的,而是由英国出版商克莱默在出版的时候加上的。毋庸置疑,这部作品气势恢弘、技巧华丽,这一切都使它当得起协奏曲中的“皇帝”这个名号。

贝多芬

作品第一乐章以奏鸣曲式写成,时长近20分钟,在古典时期器乐协奏曲当中是非常罕见的庞大体量。乐曲发展以贝多芬炉火纯青的核心动机、变奏手法推进,钢琴与乐队的呼应、对答、竞奏、协作,可谓严丝合缝,每一句音乐听来似乎都能让听众产生“本该如此”的赞叹。

作品显示了作曲家创作成熟期的特征:缜密严谨的音乐逻辑、游刃有余的技法运用、多层精确的音乐形象塑造和愈趋老道的钢琴交响一体化。

作品的调性安排显然经过精心统筹,第一乐章呈示部副部出现的b小调与降C大调这对等音调并非心血来潮的使用——第二乐章正是以B大调写成。

尽管失聪,但在音乐上对于“音无废言”的不懈追求,似乎与贝多芬“生而伟大”的伟人意识完美匹配。贯彻实践这种追求与匹配的,正是贝多芬一贯高举的招牌技术——对音乐材料的深度挖掘和变化使用。与他众多奏鸣曲一样,推动乐曲发展的核心驱动是基于对音乐动机的各种变奏,正如大树开枝散叶却永远源于一颗种子那样,又如同孙悟空七十二变。

说到华彩,这首协奏曲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贝多芬削减了传统器乐协奏曲的华彩段。所谓华彩段,就是当乐章进行到末尾处时,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家充分发挥演奏技巧与音乐想象力,来达到炫技和使音乐升华为目的的乐段。贝多芬把传统的、篇幅较长的华彩段削减了,取而代之的是穿插在乐章各部进行的华彩句,这些华彩句既能凸显演奏者的技巧,同时使乐曲的整体性进一步得到提升。

乐谱

我个人认为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是贝多芬慢板乐章写作的典范。在这个乐章中,乐队的深沉、哲理与钢琴旋律的空灵、温情,形成完美的搭配,足以抚平世间的创伤。我们通常以贝多芬音乐当中的坚毅、热情和不屈来激励人们脱离痛苦,与困难作斗争,但我们同样不要忘记,贝多芬的音乐,也能洞察人们最深的苦难,消弭人间最大的隔阂,仿佛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力量在背后。第三乐章以回旋曲式写成。6/8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维也纳的昔日风貌,全曲又回到了贝多芬式的欢欣鼓舞和乐观向上的气质上来。

我个人也非常多次的演出这部作品,在与指挥家和乐团的数度合作中,我们得出一个共识,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很难像其他协奏曲那样被演成另外一种样子。而一个作品如果能够达到“本该如此”的听赏境界,令人赞叹的,当是作曲家的巧夺天工和神思妙算。今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让我们一起向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致敬。

本期主讲人:孙颖迪

孙颖迪

第七届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金奖获得者,成为第一位摘取此项桂冠的华人钢琴家。近年来,孙颖迪以职业钢琴家的身份,活跃于国内外舞台。孙颖迪已经与俄罗斯马林斯基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法国国家广播爱乐乐团、鹿特丹爱乐乐团、捷克国家交响乐团、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首尔爱乐乐团、国家大剧院管线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等国内外重要乐团进行了合作,合作的著名指挥包括捷吉耶夫、普拉松、郑明勋、余隆、汤沐海、吕嘉、谭盾、张国勇、李心草等。孙颖迪现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专业教研组,为钢琴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孙颖迪/文
王晨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