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听指挥家讲解贝多芬9部交响曲系列】“欢乐颂”——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

主讲人:谭利华

国家大剧院
贝多芬

导语:
《第九交响曲》可谓是贝多芬交响曲作品的巅峰之作,在演奏、演唱方面具有相当高的难度。其中,二乐章使用了谐谑曲,三乐章则是慢板乐章,这种乐章风格对调的写作手法也创新地改变了古典交响曲的创作架构。在第四乐章中,加入合唱形式更是一种大胆性的创新之举。这部作品不仅呈现出贝多芬最高的艺术成就,也充分体现出他崇高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境界。
 
 
 
贝多芬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这部作品凝聚了他毕生的心血,呈现出最高的艺术成就,也充分体现出他崇高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境界。这部作品鼓舞人、激励人,传递了无论经历多少苦难,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斗争,团结起来,一定能迎接胜利和美好的明天。

作为巅峰之作的《第九交响曲》在演奏、演唱方面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它对声乐演员的要求非常高,无论是领唱、重唱、合唱,都要求声乐演员具有很好的技巧和深厚的音乐修养。例如连续13个小节女高音声部的高音A是非常难以驾驭的。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手稿

《第九交响曲》用传统的四个乐章写成。第一乐章引子中神秘的纯五度,营造出的气氛,像是开天辟地以前宇宙间的昏暗、浑浊。时不时出现一些短小的动机,好似黑暗中闪闪的火星。突然,乐队强力奏出威严的主题,迅猛、激烈。第一乐章表现出来的是悲壮的深邃,而且具有非常浓烈的斗争性和英雄性。

在第二乐章里,贝多芬做了一次大胆的改革,因为在传统的古典交响曲架构中,通常第二乐章是一个缓慢、抒情的乐章,而第三乐章则是快速的舞曲或谐谑曲。为了音乐思想和内容的需要,贝多芬做了大胆的调整,他把第二乐章写成了一首快速的谐谑曲,且规模庞大。因为第一乐章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太强烈了,他想用更具动力感的、汹涌澎湃的节奏、速度来迎接欢乐的到来。这种二、三乐章对调的做法在后来的作曲家中也有人使用过,例如肖斯塔科维奇在他的《第五交响曲》当中,把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也进行了调整。

第三乐章是一个如歌的抒情慢板。音乐温暖、安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出冥想和思索。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充分发挥了他写作变奏曲的天赋,抒发和表达了对上苍、对大自然无限深情的爱和感恩之情。这在贝多芬所有抒情的作品当中也是最杰出的,它足以让我们思索一生。

最精彩的第四乐章,管乐首先奏响快速、凶猛、带有战争喧嚣的主题,很像斗争的怒吼。接下来,贝多芬把前三个乐章的主要旋律一一短暂呈现出来,像是一闪而过的回忆。粗犷的主题再次出现,短暂沉寂之后,一段感人肺腑、深情舒缓的旋律由大提琴、倍大提琴演奏出来。接下来,中提琴、小提琴和乐队的全奏,将音乐推向了高潮,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粗犷的主题,最后男中音突然唱出了宣叙调,这几句歌词是贝多芬自己写出来的:“啊,朋友,不要这种声音,唱吧,让我们更欢快地歌唱、更愉快地歌唱吧!”这歌声坚定、自信、凝重、豪迈刚毅、充满必胜信念。最后领唱、重唱、合唱,分别唱响无比热情的“欢乐颂”,就像人们张开的双臂,拥抱着欢乐,它感召全人类,大家团结起来,相亲相爱,在胜利和欢呼之中结束全曲。

本期主讲人:谭利华

  谭利华
谭利华

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国家大剧院艺委会副主任。1991年至1995年任中国中央交响乐团主要指挥,从1992年起担任北京交响乐团团长、艺术总监、首席指挥达26年。曾经指挥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以色列爱乐、西德广播交响乐团等世界优秀乐团,并与德、奥、俄、美、法、捷、意、比利时、西班牙、澳洲、北美洲、中南美洲等多国的交响乐团以及贝尔曼、马祖耶夫、列宾、宓多里、马友友、麦斯基等诸多大师有过成功的合作。谭利华多年以来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中国当代交响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出,数十位作曲家的百余部新作品是由他指挥首演的。

谭利华/文
王晨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