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听指挥家讲解贝多芬9部交响曲系列】“乐之舞”——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

主讲人:张艺

国家大剧院
    

导语:
《第七交响曲》是非常具有舞蹈性的一部交响曲,一位德国编舞大师还曾把《第七交响曲》改编成为一部正式的舞蹈作品。为了更加凸显舞蹈性,作品中很特别地使用了6/8拍,这在此前的作曲家创作中很少见,尤其是第四乐章“酒神的狂欢”更是把舞蹈性的音乐风格推向了高潮。
 
 
 
贝多芬在1811年至1812年期间创作了《第七交响曲》,距离他创作《第六交响曲》已经三年了。贝多芬从没有隔过这么长时间不创作交响曲体裁。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期间欧洲发生了包括法奥战争等大事件。战争中,他的很多朋友、赞助者都离开了维也纳。二是因为,他非常喜爱的女孩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恋情不了了之,我们非常熟悉的《献给爱丽丝》就是为这个女孩而作。所以在这段期间,贝多芬十分苦恼。直到战争结束,朋友对他给予了很多帮助,他才逐渐恢复了平静的心态,在1811年创作了《第七交响曲》。

《第七交响曲》是一个很光明的A大调的交响曲。除了《第五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外,贝多芬大部分交响曲创作都是大调的音乐,这也体现出贝多芬无论经历了再多的苦难,他的音乐总是积极向上的,永远保持着不向命运妥协的精神状态。

《第七交响曲》是一首带有引子的典型四乐章结构,这个写法模仿了海顿、莫扎特,遵循了古典交响曲的创作写法。第一乐章开始有一个很长的引子,引子过后,节拍转到6/8拍,具有典型的舞蹈节奏风格。


6/8拍的使用在贝多芬之前的作曲家创作中很少见,贝多芬在创作中开拓了很多新的写作手法,让交响乐的创作发展也越来越成熟。中段由同个主题的复调形式展开。结尾处长时间的固定低音强化了调性和节奏动机,节奏动机的使用也是从贝多芬开始发展的。

 

第二乐章,a小调,被后人称为“葬礼进行曲”。不同于《第三交响曲》中的“葬礼交响曲”,这首音乐情绪上并没有那么沉重,由两个主题同时进行。一个是节奏型的主题,像正在行进的队伍。

 

另一个是歌唱性的主题,旋律非常优美。

 
可能从那时开始,贝多芬就对生死有了自己的认识。两个主题同时进行,从大提琴、贝司、中提琴、二提琴、一提琴、管乐,逐步进入,仿佛看到了葬礼的队伍由远至近。两个主题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歌唱性的主题。

 

我们可以听到音乐中塑造的那个美好的人物、美好的世界。展开部分,用复调形式演绎了之前出现的两个主题,两个主题在不同的声部中同时轮换演奏。再现又出现了歌唱性旋律主题在另外的调式上再现。最后一个较短的、开放式的尾声结束了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谐谑曲,F大调,充满了积极的情绪。

 

在当时的创作来说,A大调作为主调性的作品,第三乐章使用F大调这样一个远关系调是一个很大胆、很先进的尝试。在调性使用上,贝多芬对于交响乐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贡献。第三乐章中,主题一共出现过三次轮换,中段的Trio段落出现了对比非常强烈的两个主题。



有强有弱,有快有慢,表现得淋淋尽职,是非常精彩的一个乐章。最后一个乐章,回到了A大调,后人称这个乐章为“酒神的狂欢”,是非常具有舞蹈性的一个乐章。第四乐章有两个动机。



两个主题一个是进行式舞蹈性主题,一个是活跃的舞蹈性主题。尾声是一个非常长、使用了固定低音的大型尾声,最后在特别热烈的狂欢气氛中结束了整部交响曲。

本期主讲人:张艺


张艺

中央芭蕾舞团音乐总监、上海爱乐乐团艺术总监、浙江交响乐团艺术总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作为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指挥家之一,张艺曾与众多国内外著名乐团合作音乐会、歌剧和芭蕾舞剧演出,他的足迹遍布欧、美、澳与亚洲等地,携手合作众多著名中外艺术家。

张艺/文
王晨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