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重构经典——黄盈谈戏剧导演的创意

主讲人:黄盈

国家大剧院
常言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不仅说明了不同观众对同一个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也说明了同一部经典作品在不同时代中被不同的人演绎和诠释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这样经典才会永久流传并不断被赋予新的现实意义。艺术创作者要面对的一个共通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前人已经有的经典基础上再创造,以及传承和创新?

本期经典艺术讲堂,我们邀请戏剧导演黄盈,从自己的作品出发谈谈当戏剧导演面对经典作品时应该如何在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两个不同维度上发挥创造力,实现舞台艺术创作的守正创新。
  
 
 
一、寻找经典作品与现代观众之间的共识
剧本《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最重要、也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后来被评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对于它在舞台上的呈现,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人说麦克白这个戏阴森恐怖,有人觉得这个戏有黑色幽默的一面。黄盈导演在解读和排演《麦克白》时就在思考,如何把这样一个殿堂级的剧本作品的内核打开给观众看——把剧中人在极致环境下可笑的一面展现出来,并且让这部戏离现代观众更近一些。在《麦克白》剧中,当麦克白弑君之后,他开始失眠。这点让导演找到了一个剧本和现代观众的衔接点——睡眠问题是很多都市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这就是导演面对经典文本的处理——进行二度创作,让同一个文本拥有生发出不同表达的可能性。

对导演而言,剧场是一个公共空间,对一部经典进行当下诠释,思考一部经典和我们当下现代人之间能够达成什么样的共识,是导演在面对经典剧本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首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对开本》(英语:First Folio)是现代学者为第一部威廉·莎士比亚剧本合集命名的名字。其实际名称为《威廉·莎士比亚先生的喜剧、历史剧和悲剧》。作品集以对开本形式印刷,共包括莎士比亚36部作品。图为《第一对开本》中的《麦克白》剧本。

二、从《枕中记》到《黄粱一梦》的变与不变
《黄粱一梦》来自唐朝沈既济《唐传奇》中的一个千余字的故事——《枕中记》。这个故事本质上讲的是一个士人知识分子到底要追求什么。沈既济笔下的《枕中记》和我们如今常听的黄粱一梦的故事在内含上其实颇有不同。但故事中有一个核心要素一直没变——店主在煮黄粱米饭的时候,主人公卢生在做梦睡觉;等他醒来的时候,黄米还没太煮熟。这个时间的观念在剧场中表现为观众能看到的随着戏中时间的推移,剧场中的黄米也在慢慢蒸煮冒出烟气和味道,等到演出结束的时候,观众也可以吃到现场蒸煮的黄粱米饭。

另外,《枕中记》原著中百姓石刻记德这一情节在舞台上原本是用墨在灯笼上写“卢生”二字。而随着演出和排练,导演尝试进行了一个实验——将墨写改为为水写,让字迹随着演出慢慢淡去从而呈现出石刻随时间风化的效果。从黄粱米到水写字,导演正是通戏剧呈现形式上的一些新意从而体现出《枕中记》原著所传递出来的一种中国古代美学概念


《黄粱一梦》的演出过程中,演员会在舞台上现场淘米和蒸煮黄粱米饭。本作创作初衷是为了赴法国阿维尼翁国际戏剧节向外国观众呈现一个具有中国哲学和美学色彩的故事。

三、重构银幕经典《十字街头》
《十字街头》是1937年上映的银幕经典。在考虑如何在舞台上呈现它的时候,黄盈导演不愿走常规的老路,即找到老电影的剧本,再做一套舞台布景,让演员把电影剧情演一遍。在黄盈导演眼中,《十字街头》之所以是经典,不仅因为它的文学性,还因为定格在胶片上的年轻的演员们赵丹、白杨,以及其他台前幕后的主演主创们本身。因此,为了把这层意义在舞台上揭示,导演选取了把剧场空间转变为电影剪辑台的处理手法:黑白老电影的影像、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青年演员们的现场真人表演和现场实时拍摄的青年演员们的表演投影,同时作为三条电影素材在剧场里实时剪辑、并列呈现。这样一来,不同介质的素材彼此之间构成了“现在和过去、现场和影像、创作者和经典作品”之间的对话,让剧场成为一个有着多种可能性的地方


话剧《十字街头》的实时演出投影用了三个不同的投影面,其中两个侧面的竖屏投影面也是考虑现在观众习惯手机竖屏的画幅。
现代戏剧有着多元的观点表达和丰富的表现手法,一方面是为了重构经典,让经典再发光;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在剧场里和当下的观众一起创造新的原创,希望这些今天的原创也能成为明天的经典。

本期主讲人:黄盈


国家一级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先后创作五十部戏剧作品,代表作:《十字街头》《断金》《黄粱一梦》《未完待续》《语文课》《枣树》《卤煮》等。曾获全国戏剧文化奖导演金奖、文化部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剧目奖、优秀导演奖、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共青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日本利贺亚洲导演节优秀创作奖等国际级及国家级奖项。

黄盈/讲述
王成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