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线上专区 > 经典艺术讲堂线上课堂> 正文

【话剧剧目大家谈】从银幕走出的回忆——漫谈话剧《十字街头》的舞台空间创作

主讲人:黄盈

国家大剧院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彷徨在交叉点上的青年应去向何处呢?1937年,由沈西苓导演的电影《十字街头》在上海首映,引发巨大轰动。83年后,一群青年演员将这部电影搬上舞台,再次回顾,站在当下年轻人的角度致敬经典,重新审视经典的意义。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十字街头》在向经典致敬的同时,将二维影像和三维演员表演结合,这一特殊的舞台呈现手法是其中亮点之一。本期经典艺术讲堂邀请该剧编剧、导演黄盈和舞台设计师张鵾鹏,通过讲解与现场演示与观众分享这部戏背后独到的创作手法和理念。
  
 
 
一、导演“把舞台变为电影剪辑台”的创作理念,让演员的表演和影像成为互文关系 
电影《十字街头》是一部永载史册的经典电影,如今它以一个影像的形态被永远地定格记录。导演黄盈在创作话剧版《十字街头》中,将现场演员的表演和八十几年前的电影影像同时在舞台上并置,在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一种互文关系。也就是说,单独看演员的表演或者影像都不能完整获取主创的表达,而是一定要将二者互相补充,结合起来才能获取完整的舞台语汇表达。

话剧《十字街头》从文学剧本创作开始,就运用了“电影剪辑台”的思维去创作。导演引入了四条不同的线索——话剧现场表演、当年的影像、参与这部戏的艺术家们的生平以及影片台前幕后的故事。这四条线索作为四大类素材,放在舞台这个“电影剪辑台”上作为“胶片素材”进行拼接。导演不需要过多地去做新创作,把素材重新剪辑编辑,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在排演过程中去粗取精,最后形成了现在这个一小时五十分钟的演出版本。

话剧《十字街头》中演员的现场表演和老电影并置

二、舞美设计的核心理念:如何从二维影像的平面回到三维立体的支点 
对于舞美设计来说,这个戏有几个创作上的考量:首先,要去思考如何还原故事发生的场景;其次,要思考如何配合导演的“剪辑台”的舞台呈现理念;第三,如何让演员在这个舞台空间中将各自的表演互相结合;第四,在演出过程中,演员会跳出自己所扮演角色,作为叙述者去表演——也就是所谓的跳进、跳出,这个时候舞美要考虑如何给予支持。

这个戏的舞美创作的核心理念就是:如何从二维影像的平面回到三维立体的支点。《十字街头》的舞台空间中有两个最主要的形象载体:一个是舞台后方的一块像旧电影幕布感觉的条形幕,演出中还有很多的影像会呈现在后面的这块幕布上;另一个是与幕布呼应衬托的地板。整个舞美通过这两个平面来衬托出所有支点的变化。


自上世纪20年代德国导演欧文·皮斯卡托首先在舞台上使用了电影手法之后,舞台与影像结合的探索就不曾停歇。图为著名导演凯蒂·米歇尔2010年在德国邵宾纳剧院排演的《朱莉小姐》。该剧2014年在北京演出,其对即时影像手法的运用一度引起中国戏剧界的广泛关注。

三、通过铛铛车的变化组合灵活应对演出空间的需求 
《十字街头》中有很多表演的跳进、跳出、切换,这就要求舞美要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创作团队选择了这个故事里面最重要的两个场景作为视觉主体:一个是男、女主人公所住的格子间;另一个是他们经常上下的铛铛车。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一切,都是导演和设计师在推翻了十二版完整的舞台呈现方案之后最终得出的舞美展示效果,非常来之不易。

在这两个视觉主体中,舞美设计师和导演一直在探讨舞台表现虚实之间的尺度,如何以戏剧的方式呈现出电影的语汇。创作团队将铛铛车切割为四块,每一块既作为车身,又作为一个屏幕承载二维影像叙事。同时,铛铛车本身车体结构和另一个墙片重新组合又可以变成室内格子间的场景。通过不同的组合变化去折叠、围合成不同的空间,让镜头语言在舞台美术的空间上面找到不同的载体,加以组合和变化。

话剧中的视觉主体——铛铛车。
在电影中铛铛车上只是一个过场戏,但在话剧中它成为男女主人公生活、恋爱的重要场景。
  
本期主讲人:黄盈、张鵾鹏

黄盈

国家一级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先后创作四十九部戏剧作品,代表作:《打开一九九〇》《断金》《黄粱一梦》《未完待续》《语文课》《枣树》《卤煮》等。曾获全国戏剧文化奖导演金奖、文化部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剧目奖、优秀导演奖、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共青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日本利贺亚洲导演节优秀创作奖等国际级及国家级奖项。

张鵾鹏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国家大剧院。曾获得全国戏剧文化奖舞美设计金奖、第四届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最佳舞美设计。主要作品有:《秦时明月》《鸟》《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两只蚂蚁在路上》。

黄盈、张鵾鹏/主讲
王成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