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观游览 > 艺术展览 > 正在展出
国运繁荣渡白头——何香凝艺术精品展
展览时间:2025/09/09-2025/11/09
展览地点:大剧院艺术馆(东厅)
  • 展览介绍
  • 展厅实景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值此之际,国家大剧院与何香凝美术馆联合主办“国运繁荣渡白头——何香凝艺术精品展”,通过艺术的方式回望历史,致敬这位以笔墨丹青践行革命理想的巾帼典范。
何香凝先生(1878-1972)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艺术家。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她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以画笔为武器、绘丹青以明志。新中国成立后,她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国家建设,其艺术创作也进入全新境界。
本次展览精心遴选何香凝先生艺术生涯各时期代表作50余幅,辅以珍贵文献资料40余件,通过“国魂招得睡狮醒——觉醒年代的革命呐喊”“铁骨冰心正义持——烽火岁月的气节写照”“东风和暖胜西风——社会主义建设的艺术抒怀”三个板块,系统呈现其艺术创作与革命生涯交相辉映的壮丽画卷。展览不仅展现了她从早期以激昂的视觉语言传播革命理念,到抗战时期以雄浑有力的艺术形象鼓舞抗争意志,再到新中国时期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建设成就的艺术演进轨迹,更彰显了一位革命艺术家的思想高度与使命担当。
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级综合艺术展示平台,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公众艺术素养。在此重要历史时刻举办何香凝艺术精品展,既是对这位革命艺术家的崇高致敬,也是对艺术为人民这一命题的生动诠释。何香凝先生以艺术服务革命、以创作见证时代的实践精神,与当下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主题高度契合。我们期待观众通过本次展览,深入感受艺术与时代的深刻对话,体悟艺术家创作背后深沉的家国情怀。
                                                                
国家大剧院 院长 王 宁
2025年9月


何香凝(1878-1972),出生于中国香港,原籍广东省南海县棉村,自号棉村居士,又号双清楼主,是中国近现代集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女性。
1903年,何香凝和丈夫廖仲恺东渡日本求学。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1931年,“九一八”事变,何香凝毅然归国,共赴国难。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后,先生积极联合社会各阶层力量,坚定孙中山“三大政策”,组织、参与大量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面对时局,何香凝与民主、爱国人士一道投入制止和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之中,奔走呼号、发表文章。与李济深等一同参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建。1949年后,何香凝历任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何香凝为新中国的建立、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统一大业,以及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
何香凝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她的画作气度恢弘、立意深邃,常借对松、梅、狮、虎和山川的描绘,抒情明志,是她70年革命生涯和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众多中国艺术家和国家领导人的补笔、题词,使得她的画作更为凝重。她的绘画作品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
1937年6月,毛泽东在给何香凝的信件中,对先生的画作曾有这样表述:“先生的画,充满了斗争之意!我虽不知画,也觉得好。今日之事,惟有斗争,乃能胜利!”斗争精神,是何香凝绘画的灵魂。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馆特联合国家大剧院共同举办此展,以传承何香凝的革命与爱国精神。

何香凝美术馆
2025年9月

国魂招得睡狮醒——觉醒年代的革命呐喊
在20世纪初民族觉醒的洪流中,何香凝以画笔为投枪,将艺术与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她融汇中外艺术之长,以雄浑有力的视觉语言直抒革命胸臆。其笔下的狮虎形象超越了传统文人画的隐喻趣味,成为唤醒民族魂的战斗号角。与画面中充满革命激情的艺术表现相得益彰,彰显出艺术作为思想武器的强大力量。这种将个人艺术追求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结合的创作理念,奠定了中国现代革命美术的重要范式。 

《虎》 何香凝 26cm×30cm 设色绢本 1910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菊》 何香凝 99cm×31cm 设色绢本 1913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狮》 何香凝 63cm×49cm 设色绢本 1914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山水》 何香凝 110cm×39cm 设色绢本 1920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雪·月·松》 何香凝 147cm×39cm 水墨纸本 1920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山水》 何香凝 34cm×76cm 设色纸本 1929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铁骨冰心正义持——烽火岁月的气节写照
在民族存亡之际,何香凝的艺术呈现出更为深邃的精神维度。“铁骨冰心”的自我写照,既是对传统“四君子”高洁品格与文人风骨的继承,更是对革命者坚贞不屈、舍生取义的有力诠释。她通过对松梅等传统意象的重构,将文人画的孤高气节升华为全民抗战的精神图腾。她的艺术创作既保留了文人画的笔墨品格,又赋予其鲜明的斗争性,彰显出艺术在时代巨变中的精神力量。 

《松·菊》 何香凝 172×273cm 设色纸本 1931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虎》 何香凝 147cm×61cm 水墨浅设色纸本 1934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松·竹·梅》 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合画,于右任题款 143cm×47.4cm 设色纸本 1936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绿梅》 何香凝 57cm×36cm 设色纸本 1943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踏雪寻梅》 何香凝、廖承志 130cm×65cm 设色纸本 1947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东风和暖胜西风——社会主义建设的艺术抒怀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的艺术实践展现出独特的双重自觉:一方面,她以松梅等传统意象为载体,将对新时代的认同融入含蓄的笔墨语言中,完成了艺术创作的新时代转换;另一方面,通过对传统中国画的深入学习,实现了从革命美术到文人意趣的审美溯源。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技法回归,而是艺术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将时代精神与艺术传统自然融合的创造性实践。 

《冰雪暖于棉》 何香凝 130cm×66cm 设色纸本 1951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春壑云涛》 何香凝、溥雪斋、汪慎生、胡佩衡合画,叶恭绰题款 131cm×67cm 设色纸本 1951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祖国山河》 何香凝 90×37cm 设色纸本 1951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寒梅有深意》 何香凝 166cm×85cm 水墨浅绛纸本 1953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高松立海隅》 何香凝 135cm×140cm 设色纸本 1960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漫言疏影太横斜》 何香凝、潘天寿 130.2cm×64.5cm 设色纸本 1962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赏雪图》 何香凝、傅抱石 132cm×37cm 设色纸本 1962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