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北京,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的古城,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胡同,作为这座城市的脉络,如同岁月的年轮,记录着古都的沧桑与变迁。
从昔日皇城到今日首都,北京历经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胡同亦随之焕发新生。它们见证王朝的兴衰更迭,承载百姓的烟火气息,留下了时代变迁的深刻印记。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时深刻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十年弹指一挥间,老胡同里的建筑风貌和规制格局得以恢复,尘封已久的古都记忆逐渐苏醒,那份“老巷幽宅静树依”的风韵再次回归我们的视野。今年七月,北京中轴线荣膺世界文化遗产之列,令古城北京再度聚焦全球目光,铺展新的历史画卷。以艺术庆贺铭记,是国家大剧院的宏望与担当,更是本次展览的灵魂所在。作为国家文化平台,国家大剧院始终致力于发挥其综合艺术展示平台的作用,将传承北京历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己任。本次展览是国家大剧院与中央美术学院的又一次艺术实践,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我们共同组织“北京的胡同”写生创作项目,鼓励艺术家们用画笔记录古都北京的历史风韵和时代风采。项目得到了中央美术学院150余位师生的踊跃参与。同时,我们还特别借展颜文樑、刘海粟、吴作人、古元、周令钊、戴泽、靳之林等老艺术家描绘北京街景的作品,并邀请长期专注于描绘北京胡同的艺术家参展,展出130余位艺术家、80余名美院学生的超300幅作品,这也是近些年来以胡同为题材的一次较大规模的专题展。展览于2024年12月推出,吸引了12万人次观展,赢得广泛赞誉。展览落幕之后,我们将部分机构借展的藏品归还,同时从原有展品里选取一批精品佳作推出本次展览,期望让胡同文化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让我们携手共赏,在艺术的光辉中一同感受北京的过去与未来,共同见证这座古城在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国家大剧院院长 王宁
2025年3月
序 言 一
首都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胡同纵横交织,构成了这个大都市的独特景观,成为北京城的城市肌理;北京的胡同资源丰富,蕴含着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故事,是首都的文化印记和符号;北京的胡同在新时代得到格外的重视和保护,以古都风貌彰显出首城文化建设的生机。此次国家大剧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共同组织以北京胡同为主题的写生、创作和展览,体现了两个机构在文化与学术上的默契。在写生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以不同的方式走进和感受北京胡同,以个性的视角描绘和表现北京胡同,既见景、见物、见生活,同时也见历史、见时代、见精神,展现了艺术家们热爱北京胡同,体察北京胡同,积极传承和弘扬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怀。
青砖灰瓦千秋韵,文化乡愁胡同藏。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生活和工作在北京的艺术家无不以胡同为题材,或写生或创作,形成了许多作品,为北京胡同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形象。在老一辈艺术家的笔下,北京胡同带着时代生活的印记,留下往日时光,犹如回忆的片段,洋溢出温暖的色泽。新近的写生展现的是北京胡同的当下态,但在视角上更加多样,既描绘了胡同古朴的面貌,也记录了胡同生活的变迁;既画出不同胡同与街区的特征,也画出胡同与城市的关系。近察胡同,两壁延伸之处,有四合院门相望,老树新花相映;透过胡同,可见蓝天暖阳,京城名胜毗邻,文化底蕴可触。北京的胡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北京人民生活的重要空间,艺术家将北京胡同作为北京文化的标志,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画好北京胡同,必将吸引公众进一步关注北京、热爱家园,在展览中欣赏和体悟到古都风貌、时代气象和生活气息。
以北京胡同为主题进行美术写生与创作,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立足北京文化厚土的原创活动。本次展览从组织到落地都体现出首都作为四个中心特别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具体展开,是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视察北京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的一次生动实践。今年,首都中轴线申遗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首都的古城保护,尤其是胡同街区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日益受到各方重视,是讲好北京故事、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通过艺术家们笔下的景物与景象,可以作一次北京胡同之旅,感受到北京胡同的文化生机。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 范迪安
2024年12月
序 言 二
胡同,作为北京城市的脉络,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与历史的变迁。它不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老北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在时光的长河中,北京的胡同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怀。“古城之忆——北京的胡同主题艺术作品展”正是对这份独特记忆的深刻追寻与精彩呈现。本次展览以北京的胡同为主题,由国家大剧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旨在通过艺术的视角,深入挖掘胡同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此次展览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展品汇聚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心血结晶。既有从央美走来的吴作人、董希文、萧淑芳、李斛、古元、戴泽、杨先让等老先生们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历经岁月沉淀,带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和艺术价值,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昔日北京的风貌,仿佛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韵味的年代;也有中青年教师和学子们的写生作品:央美师生深入胡同的每一个角落,探寻其悠久的历史,用画笔记录下胡同的变迁。9月初至今,大剧院与央美积极配合,邀请北京历史文化专家学者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 “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专题讲座,吸引了近百位师生到场聆听。造型学科基础部、中国画学院、油画系、雕塑系、版画系等150余位师生先后进行了多次集体采风,对钟楼、鼓楼、白塔寺、大栅栏、国子监、南锣鼓巷、东交民巷、老舍剧场等地进行写生创作。这些作品充满了创新与活力,他们以现当代的艺术语言诠释着古老的胡同,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无论是油画的丰富色彩与质感,还是国画的神韵与意境,亦或是版画的独特表现力,都让北京的胡同在艺术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自2021年国家大剧院与中央美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共同推出多场广受好评的展览项目及活动,本次胡同写生展览,正是践行双方战略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深情庆贺。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展览,感受北京胡同由岁月雕琢的韵味,领略艺术与古城交融的魅力。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林茂
2024年12月
张文新《雨后》布面油画 60x90cm 2024年
赵准旺 《古都月下胡同情》 96×96cm 纸本水墨 2024年
况晗 《东四七条之二》 38×56cm 纸本水彩 2023年
范迪安 《古都新韵》 布面油画 110×200cm 2024年
丁一林 《秋雨-豆腐池胡同》 布面油画 80×100cm 2024年
任之玉 《古楼斜街》 40×55厘米 布面油画 1983年
黄有维 《状元胡同56号》 纸本水彩 150×100cm 2023年
闫平 《春早》 180x20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康乐 《国子监》 80×120cm 布面油画 2024年
林楷龙 《屋顶自生涛浪势》 水印木刻 23.4x45cm 2024年
常瑞 《胡同-百年》 52cmx102cmx24cm 树脂着色 2024年
丁美清 《京歌儿》 80x100cm 布面油画 2024年
吴昆 《北京胡同印象》 布面油画 80x100cm 2024年
杨以 《斜街的拟像》 布面丙烯 180x150cm 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