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观游览 > 艺术展览 > 往期展览
大师肖像:纪念柴科夫斯基逝世130周年
展览时间:2023/11/06-2024/02/29
展览地点:艺术资料中心环廊
  • 展览介绍
  • 展厅实景
言 
其韵袅袅,其音煌煌;声震千载,佳乐永彰。
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5.7-1893.11.6)的一生成就斐然。他短短53岁的一生,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艺术财产。他的作品几乎涉及了浪漫主义时期所有重要的体裁,其风格兼收并蓄,雅俗共赏。值此柴科夫斯基逝世130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举办主题展览,追忆这位古典乐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作曲大师。
国家大剧院与柴科夫斯基有着不解之缘。从建院伊始,柴科夫斯基笔下的韵律就一直环绕在国家大剧院的殿堂之间。从《天鹅湖》到《叶甫盖尼·奥涅金》,从协奏曲到交响乐,柴科夫斯基在百多年前播下的种子所长成的参天大树,至今仍荫蔽着我们的艺术殿堂。
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提到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仅限于中学历史课本上记载的寥寥数语,以及几段百多年来脍炙人口,电视、广播中经常出现的旋律。或可说,我们只知柴科夫斯基伟大,却不知他因何而彪炳史册,不了解他的人生、思想、创作:我们对他的认知是符号化、碎片化的。
这也是我们将这期展览主题定为“大师肖像”的初衷:我们希望通过对柴科夫斯基的多角度介绍,为他描绘出生命的肖像、音乐的肖像、文字的肖像、纪念的肖像;通过这四幅肖像,为观众朋友们呈现一个更加完整、立体、真实、亲切的柴科夫斯基形象。我们希望,今后大家耳边再度响起《天鹅湖》那悠扬的旋律时,脑海中浮现的除了四小天鹅曼妙的舞姿,还有乐谱背后那位满怀浪漫气息的“北境大叔”。

第一部分 生命的肖像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第二部分 音乐的肖像







第三部分 文字的肖像





第四部分 纪念的肖像







伟人的碑传从不在于后人的书写,他的成就已是历史的刻度。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之路从圣彼得堡启蒙,在莫斯科壮大,人生的最后落幕又回到圣彼得堡。这犹如再现三部曲式般回归的一生,与19世纪波谲云诡的俄国命运交织在一起。同时,柴科夫斯基与强力集团作曲家一道,继承格林卡的文化财产,为俄罗斯的专业道路开辟出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他们一边打破旧秩序,一边建立新秩序,在新与旧、西方与本土的抉择中前行。
与此前许多作曲家不同,柴科夫斯基及他的同时代人除了以音乐创作为基本任务之外,更对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音乐发展的当下与未来等问题深刻思考。他们以音乐家的方式参与国家建设,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仅仅结合在一起。他们的思想内涵早已超越了普通的音乐家。他们身上有着与知识分子一致的反省和思辨的特征,也有着一致的民族使命感。
聆听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在为其优美的旋律着迷之余,并不会忽略其作品中的矛盾与统一:忧伤之中不乏坚韧,哀婉之中不乏刚强,阴郁之中不乏光亮。正是这样迷人的音响效果,使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常演常新,长久不衰。
虽然柴科夫斯基后期的一些作品在首演时没有获得即刻的成功,但他生前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创作了诸多体裁的作品,每一个体裁都不乏佳作;带着自己的创作到欧洲、美国演出并获得成功,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民族主义作曲家;他取得了剑桥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是其蜚声海外的证明。
柴科夫斯基擅用民族音乐元素,不仅在于民族主义的热潮席卷东欧大地,更在于他对于祖国、对民族的深沉之爱。而他恰恰有将这种深沉之爱注入创作的能力。浪漫主义时期不乏擅写评论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家也常常公开发表言论,以支持、宣传民族主义的音乐思想。柴科夫斯基兼顾两方,在大量的音乐评论之中为俄罗斯音乐摇旗呐喊,也将对欧洲音乐的最新观察传回国内,起到了俄国与西欧交往的文化桥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