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你心中的青绿山水是什么样的?

国家大剧院
  相信很多人心中的青绿山水,是千年以前一位名叫王希孟的翩翩少年所绘制的《千里江山图》。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局部 
在这幅展现了北宋时期千里江山壮阔美景的画卷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青绿”气息,那“青绿山水”究竟是什么呢? 
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样式,它是采用石青、石绿、赭石、朱砂、雌黄、雄黄、金、银等天然矿物质颜料和藤黄、花青、胭脂等天然植物颜料绘制于绢帛或宣纸上,描绘自然景物的山水画。 
作为《千里江山图》的主要色调,青绿色主要来源于青金石、蓝铜矿、孔雀石等矿物质原石。 

青金石、蓝铜矿、孔雀石 
石青、石绿色阶丰富而经久不褪,色泽鲜丽却并不浮艳,呈于绢上,显出一片绿郁葱葱、苍翠欲滴之感。 
在《千里江山图》中,明亮而强烈的矿物质颜料反复叠加,映入观者眼帘的是一派富丽堂皇的庙堂之气,极富视觉冲击力。这种着色浓重、视觉效果强烈的青绿山水,被称为“大青绿”。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即是青绿山水,在其萌芽时期便以大青绿的形态出现。相传,我国山水画史上第一幅独立而完整的山水作品,是(传)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它被誉为青绿之祖。该作品采用的“空勾无皴”画法对唐代青绿山水影响重大。 
(传)隋 展子虔 《游春图》 
初唐时期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作为杰出的青绿山水大家,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大青绿画法。李思训在青绿画面上采用金粉作为装饰,使本来的青绿山水有了金碧相映、富丽堂皇的壮丽美感,他所创造的“金碧山水”画法开启了青绿山水画之新篇章。 
唐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青绿山水的发展从唐至宋,逐渐进入成熟期。随着盛唐时期水墨山水的兴起,皴法的出现为青绿山水再次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样是展现了宋代全景山水宏伟气象的青绿作品,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最大的不同在于,赵伯驹采用了以水墨为主、青绿为辅的画法,将青绿中融入了“士气”。青绿山水自赵伯驹始,开启了“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小青绿之路。 

南宋 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局部 
“小青绿”是指淡着青绿的水墨山水画。它是在水墨淡彩或浅绛的基础之上,薄施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色。作为青绿山水的文人画形式,小青绿要求以水墨皴染为底色,属于工笔淡彩或小写意样式,相比起大青绿富丽堂皇的庙堂之美,多了几分文人雅气。 
元明清三代的山水作品受文人画思潮影响较大,水墨大兴,青绿山水的发展明显不如唐宋。然而在这些时期依然会偶现传世佳作,如元代钱选《山居图》、明代仇英《桃源仙境图》、清代袁江、袁耀所绘的界画等等。 
元 钱选 《山居图》局部、明 仇英 《桃源仙境图》、清 袁江 《仙山楼阁图》   
到了近代,著名画家张大千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学贯中西,以泼墨山水掺青绿重彩创泼彩一格,将大写意山水的水墨淋漓与青绿重彩相结合并加入西方抽象绘画语言,创立了青绿山水的新风格。 

张大千 1968 《爱痕湖》 
在青绿山水上千年来的演变过程中,不同媒材的介入与意识形态的发展,使它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面貌。时至今日,当代青绿山水画家们更是紧随时代,从传统青绿语言与多元艺术面貌中汲取营养,并在再现当代生活与表达现代情感的过程中将青绿这一古老的艺术语言,焕发出别样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