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完成于1795年至1822年,几乎贯穿了贝多芬的音乐生涯,堪称一部黑白琴键上的“贝多芬自传”。从早期对自己独特音乐个性的初步探索,到中期的热情、激烈、磅礴的色彩和对奏鸣曲表现力和套曲结构功能的拓展,再到晚期深刻的哲理性及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在每一部钢琴奏鸣曲中,我们都能体悟到贝多芬在不同人生阶段艺术表达的流变与进步。

首演当晚,这场音乐之旅的起点从贝多芬25岁创作的《F小调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开始,但后续的演奏顺序并非按照创作年代排列,布赫宾德对此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设计,上半场的后两部奏鸣曲分别是G大调第10号与降E大调第13号“如幻想曲”,下半场则是与13号同调性的降E大调第四号与观众们最为熟悉的作品之一,《升C小调第14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其他几部观众最为耳熟能详的“暴风雨”、“告别”、“热情”、“悲怆”、“黎明”等,也被布赫宾德巧妙排布在与它们具有关联的奏鸣曲中,而在5月17日,这场“马拉松”的尾声将是贝多芬晚期最后三部钢琴奏鸣曲。

“钢琴巨匠”谈自己的“贝多芬人生”
5月9日上午,布赫宾德出席媒体见面会,分享了他对这次为中国观众呈现全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期待,以及他在人生中不同阶段对贝多芬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布赫宾德与贝多芬的缘分始于他的童年:“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比较小的公寓里,公寓里当时有一架钢琴,钢琴上摆了一台收音机,收音机的后面的墙上就有一幅贝多芬的雕像。”布赫宾德5岁就考入了维也纳音乐学院,他也是当时音乐学院最小的学生:“我去维也纳音乐学院后,开始逐渐接触一些作品,特别是贝多芬的作品。这也是成为我之后录制或是演奏其他著名大师的作品的一个根基,在那里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谈到9天内演绎全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壮举,布赫宾德表示:“对我来说,无论这一系列音乐会是在一周内完成还是在一个月内完成,它都是一个挑战,因为要完成一次出色的演出它就是一个挑战。而且我认为听众不仅应该熟悉和欣赏那些非常著名的家喻户晓的贝多芬的作品,他们也应该去聆听贝多芬所有的奏鸣曲,这将会对他们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探索之旅。而且这套奏鸣曲也伴随着贝多芬一生,这是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作品。从中听众可以体会到贝多芬一生的情感的变化和其中所蕴含的情绪,比如他是生气的,还是悲伤或喜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