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庆祝中国-希腊建交50周年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奏响。由指挥家刘沙执棒的中央民族乐团与乔治·彼得鲁执棒的希腊广播交响乐团,在同一台演出中“交汇”,用音乐展开了两个古老文明间的艺术对话,用旋律歌颂着中希两国人民50年来的亲密友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希腊驻华大使乔治·伊利奥普洛斯莅临现场,一同观看了这场精彩的音乐会。
1949年,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哲学时代”这一概念,将包括中国与希腊在内的古老文明,以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的辉煌文明突破为线索,诠释了人类文明思想史的高峰时期。亚欧大陆的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希腊共同为人类文明增添了巨大的思想财富。1972年,中国与希腊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主线在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中提纲挈领,东西方古老文明的智慧,为国与国之间合作共赢照亮了广阔前景。

指挥家乔治·彼得鲁领衔希腊广播交响乐团、女中音歌唱家塞奥拉佐·巴卡共同呈现音乐会第一部分。
11月16日举行的“庆祝中国-希腊建交50周年音乐会”第一部分,由指挥家乔治·彼得鲁领衔希腊广播交响乐团、女中音歌唱家塞奥拉佐·巴卡共同呈现。现场观众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在音乐厅中观看来自希腊的演奏。希腊广播交响乐团首先演奏了由贝多芬创作的《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的选段。《普罗米修斯的生民》是贝多芬唯一一部芭蕾舞音乐,取材自古希腊神话中著名人物“普罗米修斯”,是古典主义音乐与古希腊文明相结合的佳作。紧接着演奏的《爱情与死亡——献给梅尔托的四首歌》则是二十世纪希腊音乐的经典作品,这首作品来自希腊当代作曲家米基斯·塞奥佐拉斯基。女中音歌唱家塞奥佐拉·巴卡的演唱深情而动听,女中音扎实的音色与文学性极高的歌词、极具民族色彩的旋律结合在一起,希腊音乐在当代的创作成果给中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本场音乐会不仅是中希两国乐团联袂呈现,更在曲目策划中特别创造了两国乐团演绎彼此文化中的经典名作的亮点。在两首与希腊密切相关的音乐演奏完毕后,希腊广播交响乐团演奏了中国音乐中脍炙人口的作品《茉莉花》和《瑶族舞曲》。《茉莉花》作为古典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纽带,从普契尼将其融入歌剧《图兰朵》至今,在东西方音乐会舞台大放光彩。在本场音乐会中,随着希腊音乐家们的演奏,诗意再起,悠扬典雅。《瑶族舞曲》同样脍炙人口,欢快的旋律极富感染力,在东西方之间,相隔千里却创造强烈共鸣。


音乐会的第二部分由中央民族乐团首席指挥刘沙执棒中央民族乐团呈现。
音乐会的第二部分由中央民族乐团首席指挥刘沙执棒中央民族乐团呈现。《北京故事》堪称一首来自北京的音乐写实画卷,单弦牌子曲中的三弦旋律、京韵大鼓中的独特唱腔,京剧的板腔旋律,这些最能够代表北京的声响都被融入进这部作品,用现代风格的音乐语言进行全新诠释。中国传统音乐具有非常显著的东方审美趣味,这些写意而浪漫的音乐之趣在民族管弦乐《秋江月夜》和《丝绸之路》中被淋漓呈现。
中央民族乐团同样演绎了来自希腊的经典旋律。《别在星期天》,改编自希腊影片《红尘丽人》的主题曲,这段旋律曾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大奖,并在此后风靡世界。本场音乐会上演的中国民乐改编版本,将原曲中的幽默诙谐意味进行了更深程度的呈现。《希腊舞曲》是希腊民间非常脍炙人口的作品,在本场音乐会中的出现堪称惊喜,特别是中阮等民族乐器的演奏,保留了原曲欢快的氛围,又创造出东西对话的独特体验。
在返场曲《花好月圆》的热烈气氛中,音乐会圆满落幕。值此中国与希腊建交50周年之际,两国作曲家的作品同台上演,中国音乐的特有韵味和希腊民族音乐相互交融,传递着古老文明的强烈共鸣,诠释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含义,彰显了中希两国源远流长的深厚友谊。
据了解,为了让广大观众和网友们能够欣赏本次演出盛况,本场音乐会将于今年12月在线上播出。届时,观众可通过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线上观看。
摄影:牛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