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巴伦博伊姆大师明日抵京,你对他够了解吗?

国家大剧院微信
2018年11月18日至20日,享誉世界的指挥家、钢琴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将首次登台国家大剧院,率领自己的“亲兵”——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带来三场重磅音乐会,演绎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和贝多芬、舒伯特的不朽杰作。而在北京时间13日凌晨,也就是明天,巴伦博伊姆大师就将先于乐团飞抵北京,在这里停留一周的时间,为演出做最充分的准备。今天,我们通过《国家大剧院》杂志2018年11月刊的封面文章来了解一下这位年逾七旬的音乐大师传奇的艺术生涯。

巴伦博伊姆:中流自在心

Holger Kettner/摄

举棒众人屏息,落键一个世界
巴伦博伊姆的不可替代在于,当别人的乐声引导观众进入纯净自由的精神秘境,他的演绎却告诉我们,时空还是那个时空,但一切滞碍都会为一路高歌的跃动音符们让路。
他出现在古典乐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里,向前匆匆赶路的人儿不少,但他却像是个吐纳悠长、气藏深厚的老帅,一边把守过去,一面朝向未来,身处中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不减分毫。

Holger Kettner/摄

“活到这把年纪,我已经不在乎所作所为是否为外界所接受啦。”
支撑强大灵魂的,总是一颗坚定不乏柔软的心。大概也正因如此,他的音乐总在不动声色的庄重肃穆里,注视着人间疾苦。不分国界的艺术之美成为他手中最好的剑,直指纷飞的战火,消弭无谓的争端。出身一个于苦难中涅槃尚不足百年的民族,他是拒绝沉默的那一群,唯有面对,才有轻装前行的可能和心气——那么,就让音乐成为战歌。

坚守从一根雪茄说起

“雪茄不离手”的巴伦博伊姆大师

多年之后,当郎朗回忆起跟随巴伦博伊姆学习的八年时光,比琴音更快一步直入脑门的,还是那股散不去的雪茄味儿:一边抽着雪茄一边讲课的巴伦博伊姆时不时问他:“你听明白没有?”纵然是定力再好,也被缭绕的烟雾熏得晕头转向:“我那时满脑子的贝多芬都是带着大雪茄味儿。”哑然失笑的郎朗继续回忆,老师睁着一双惊奇的眼睛,后知后觉地说:“呀!原来你不喜欢雪茄味!”

郎朗与老师巴伦博伊姆四手联弹。

“后来再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坐得离我远一些,或者把雪茄放一边儿。”然而上课+雪茄依然是巴伦博伊姆的标配——原来,当年鲁宾斯坦给巴伦博伊姆上课的时候,雪茄也是必抽的。别人说是派头也好,场面也罢,在巴伦博伊姆眼里,这就是传统,而传统则是必然要坚持的。
看多了随心而行的艺术家,在一点一滴中都坚持着老派仪式感的巴伦博伊姆甚至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在互联网传播发达的今天,许多艺术家的个人主页依然维持着丢个简历了事的极简状态,能够找到赏心悦目、栏目明晰的个人主站已属不易,而巴伦博伊姆图文并茂、资讯更新及时的界面简直可以直接归档。现代科技的便利大潮没有冲掉他身上的标签,反而让他一笔一画认真记录人生和所感所思的身影越来越深刻。

“三巨头”大师:波利尼、巴伦博伊姆、阿巴多

他的才华和阅历足以撑得起这样匠心的经营:人们津津乐道于他持久的事业生命,年少展露的钢琴天才和青年时期就所向披靡的指挥统治力在岁月的调配下酿成不朽传奇,在这背后的,是精通八国语言,饱览文史的厚重积淀和把全力以赴、从勿懈怠常态化的决心。“全套”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他留给世界的另一个印象:堪比史诗级挑战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他一共录制了四次;对布鲁克纳、马勒、舒曼、肖邦的诠释甚至引起了乐迷们的“打包”风潮;从拜罗伊特结缘至今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如今已成为聊起他不可不谈的经典;而此次携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登陆国家大剧院的三天里,他也将勃拉姆斯的全套交响曲作为重中之重。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感叹:全能在这乐坛中似乎并非难事,但是有多久,我们没有见到能将丰富的学识涵养和智慧贯通如斯,外化于音乐的人物了?

青年巴伦博伊姆与钢琴泰斗阿图尔·鲁宾斯坦

其探知愈多,其知其所不知之广博也愈深。越明白思想和宇宙浩渺前人的微尘一粒,巴伦博伊姆似乎就愈发能把个人的主观情感从键盘和乐池里抽去。作为艺术家,学术研究般的风格是好还是不好?有人说这是慧极必伤的证据,即使是做到样样精通的地步,但却无法在作品中印下自己的风格,没有新意,过之即忘。


巴伦博伊姆崇拜的榜样——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

“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把富特文格勒先生作为崇拜的对象,后来又跟着马切维奇和克伦佩勒几位前辈学习和合作。”谈到风格,巴伦博伊姆并没有单刀直入,“我从我的老师们身上学到的是,音乐有灵,我的工作就是精心刻画好每一个音符,等候作品自己开口说话的时刻。”他沿着富特文格勒的道路,接过守护德奥音乐指挥传统的大旗,用一种近乎笨拙的方式,继续着这场没有尽头的接力和攀爬。这种看似没有情感注入的“笨”曾经让争议一层一层叠加到巴伦博伊姆身上,如今却显得弥足珍贵。任是无情也动人,何况这其中其实有着如此深沉的对于传统的与有荣焉的骄傲呢?
2013年,郎朗在柏林爱乐大厅,与巴伦博伊姆执棒的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合作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11年前,年轻的钢琴家正是以一曲拉二拜入恩师门下。今天,巴伦博伊姆时隔45年后再度指挥这首曲子,像是对于这位爱徒给予的无尽祝福。
“在中国人的传统里,这就是正式出师的意思了吧?”

通过艺术见神光
1942年,巴伦博伊姆出生在一个钢琴教师家庭。在他的幼年记忆中,只要门铃响起,就代表着有人来上课了。“我一度以为,弹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人人都会的事情。”年龄渐长的巴伦博伊姆解开了这个美丽的小误会,但从小全浸泡式的音乐环境不仅在无形中预告了他的事业走向,更确定了他的行事风格:对艺术,就是要全情投入。

“钢琴神童”巴伦博伊姆在演奏中。

巴伦博伊姆指挥的开门排练,是许多乐迷翘首以盼的事:有别于简单的走台试音,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大师如何谨慎地考察场地,不厌其烦地在乐段的重复中调整每一个乐句的强弱,以及千雕万琢后呈现出来的如同改头换面般的神奇效果;运气好的时候,两三个钟头的时长下来,听的人也能大汗淋漓,尽兴而归,完全就是一堂没有门槛的大师课了。
“巴伦博伊姆之于我,就是拉赫玛尼诺夫之于霍洛维茨那样的存在。”作为对老师认识更为直观的学生,郎朗用了个音乐史上颇有名的小典故来形容巴伦博伊姆对自己实实在在的敦促:据说当年霍洛维茨练琴时,必定要将拉赫玛尼诺夫的肖像放在琴上以作鞭策。然而郎朗记忆中出现最多的,是大师每天练琴不辍的画面:“只要是跟着老师学习的时间,我的手机一定是完全关机的。做事要百分之百投入是我从他身上学到的最有意义的一课。”
无怪巴伦博伊姆被戏称为是“敢于挑战欧洲杯决赛的人”,即使是在热爱足球成风的意大利,他依然有底气“顶风”在决赛当天举行独奏会,而且取得座无虚席的票房成绩。
“音乐是不需要去懂的,我觉得我们为了成为艺术家所付出的一切更多的是去理解它。懂只关乎自己的思维,而理解是要通过沟通交流去完成的——我是指和音乐家、和作品的对谈。”
因而,如果只是听巴伦博伊姆的录音作品,还有人发着精准过度反显发挥不足的评论,但是如果看过他的现场,所有人都会默契地沉默—眼前的这位大师,不仅仅是贴近作曲家的灵魂,而是将自己的那三魂七魄都团成一团,直接丢进作曲家创造出的云水烟波中去了。上海的观众就有幸遇上了那么一回:2011年,在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指挥贝五的巴伦博伊姆,因为过于激动,甚至挥断了自己的指挥棒。更让他的痴心之名大噪的则是2009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海顿《第45号交响曲》“告别”的第四乐章响起,正陶醉在音乐中的观众们惊讶地发现,乐手们一个一个站起来,有的手拿酒杯离开,有的偷偷溜走,可爱的指挥家完美演绎了从惊讶万分、瞪眼追赶、无可奈何到目送最后一名小提琴手离开的情绪转变——相信在现场和电视机前共同欢笑的观众们,一定仿佛看到了海顿写下最后一个音符后唇边狡黠的笑意。

大师也“耍宝”

“Per Artem ad Deum,”玩心四起的指挥家神神秘秘地说,“这句话的英文意思是Through Art to God——通过艺术,我们能够看见神光哟。”

用爱与宽容抚平伤痛
月余以前,一则不大不小的新闻又轻轻触动了一下艺术界的神经:以色列的一家古典乐广播电台播放了瓦格纳歌剧《诸神的黄昏》的最后一幕,不出意外地,这一举动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反犹立场和希特勒最喜爱的作曲家的头衔,瓦格纳作品在以色列一直受到特别的禁忌待遇。
可巴伦博伊姆并不认同这样的做法。事实上,他也对着干了:2001年,带领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返乡的巴伦博伊姆,在正式演出曲目结束后,回身问台下的观众:“你们想不想听瓦格纳?” 
在长达45分钟的争吵甚至谩骂后,90%的观众选择留下来。乐团用17分钟的时间演奏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序曲以及“爱之死”作为返场,演出结束,掌声雷动。
“第二天我就收到了来自以色列议会的‘问候’,不过我并不在乎。”陷入回忆的巴伦博伊姆眼神转瞬清明,“我热爱我的国家,我为同胞不该遭遇却曾经承受的苦难不平,但是音乐家的音乐和音乐家本人不能混为一谈。如果我们因人废言,只会导致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铭记,是为了和平,而不是仇恨。”
和许多音乐家不同的是,在巴伦博伊姆眼里,为和平和宽恕奔走呼号,已经差不多是和音乐等宽的事业。曾执掌巴黎管弦乐团的他在去年法国大选期间,公开呼吁民众应当对进入最终投票轮的极右党派“国民阵线”保持警惕。
“有人说我为马克龙先生站台,哈哈,你也可以这么说吧!但是我更想提醒大家的,是这样一件事:民族主义不等于爱国主义,它恰恰站在了爱国主义的反面。”犹太裔的身份让巴伦博伊姆对于极端政治情绪的死灰复燃十分敏感。从小随父母从阿根廷回到以色列生活,他目睹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70年间的渐行渐远——有没有这样一种方式,能让彼此放下成见,坐到一起呢?

巴伦博伊姆指导西东合集管弦乐团排练。

“我的答案是音乐。一位来自阿拉伯世界的乐手和一位以色列乐手可能互有成见,但是他们用着一样的琴弓、一样的乐谱,对于音乐有着一样的憧憬。”1999年,巴伦博伊姆在魏玛创办了西东合集管弦乐团,团名取自歌德《西东集》,成员来自以色列、巴勒斯坦、其他阿拉伯国家以及西班牙。另一位创办人,是著有《东方学》、堪称后殖民主义批评开山祖师的爱德华·萨义德。三年后,二人合著的《平行与矛盾——在音乐与社会中的探索》出版。一位犹太裔大师和一位巴勒斯坦裔大师的把酒言欢,不知是相逢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

巴伦博伊姆与挚友萨义德

2003年,萨义德因白血病去世。斯人已逝,承载着不言自明的使命的“西东合集”,在巴伦博伊姆的带领下,20年间弦歌不绝,座上宾客有“阿姐”玛莎·阿格里奇、马友友、傅聪等知交——这大概是对离开的人最好的纪念。

联合国时任秘书长潘基文表彰西东合集管弦乐团为和平做出贡献。

我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巴以双方护照和公民身份的人了。”同时拥有阿根廷、巴勒斯坦、以色列、西班牙四重公民身份,巴伦博伊姆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多么荣幸的事情。“这说明,打破坚冰的路还很长很长。”
他的凝重并非空穴来风——就在7月,他对于以色列新国籍法的批评再次招致了大片的攻讦,而西东合集乐团目前处于在中东地区被限制演出的状态。
“我们依然会去阿布扎比,但埃及不可以,以色列不可以,约旦不可以,巴勒斯坦也不可以。我期待不可以成为可以的那一天。”
莫问前程,无问西东。

演出信息
“醇·萃古典”系列之巴伦博伊姆与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音乐会
时间:2018.11.18-20 19:30
地点:音乐厅
曲目
11月18日 19:30“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之一”
第二交响曲勃拉姆斯
——中场休息——
第一交响曲勃拉姆斯
11月19日 19:30“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之二”
第三交响曲勃拉姆斯
——中场休息——
第四交响曲勃拉姆斯
11月20日 19:30“德奥传奇”
第八交响曲“未完成”舒伯特
——中场休息——
第三交响曲“英雄”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