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交响之夜 叩问灾难与命运

艾森巴赫首次执棒大剧院管弦乐团

国家大剧院

点击进入2011国家大剧院纪念马勒逝世百年系列音乐会专题


  德国指挥大师艾森巴赫(左三)、中国打击乐演奏家李飚(右三)
  与大剧院音乐厅管弦乐团为北京观众带来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交响之夜 王小京/摄

8月12日,德国指挥大师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中国打击乐演奏家李飚与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管弦乐团联袂演绎了郭文景的《山之祭》、古斯塔夫·马勒第一交响曲“巨人”,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交响之夜。 

艾森巴赫首次携手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此番是艾森巴赫第七次来华演出,得以成行正是源于国家大剧院的邀请。艾森巴赫此次为了与大剧院管弦乐团合作,也特别在自己密集的演出日程里留出了专门的档期。这也是艾森巴赫首次与大剧院管弦乐团合作,对于大剧院乐团来说,则是继与洛林·马泽尔、根特·赫比希等大师“亲密接触”后,再次迎来世界一流指挥大师的亲自指导,有着特别的意义。艾森巴赫在与乐团排练之后说,“大剧院管弦乐团是我见过的中国最好的乐团,非常精细和专业。”大剧院方面则表示,邀请世界一流指挥大师对驻院乐团进行指导,正是国家大剧院国际化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今后还会邀请更多的国外著名指挥家与驻院乐团合作。


  艾森巴赫在马勒第一交响曲的呈现中尽显磅礴大气之势 王小京/摄

8月12日的这场音乐会既是大剧院“艾森巴赫大师系列音乐会”中的一场,也是国家大剧院纪念马勒逝世百年系列音乐会中的一场重头戏。至此,大剧院已经为中国观众呈现了马勒的前四部交响曲。之后一直到今年12月2日,还将有六场马勒音乐会陆续予以呈现,其中就包括了柏林爱乐、捷克爱乐、苏黎世市政厅管弦乐团以及西蒙·拉特、大卫·辛曼等国外顶级乐团与指挥大师,而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以及大剧院管弦乐团等国内名团,也在之后的演出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山之祭》带来刻骨铭心的深刻体验 

当晚的开场曲是中国当代作曲家郭文景的《山之祭》。这部作品创作于2009年,是为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而写的。山崩地裂的乐队全奏和打击乐演奏家李飚在马林巴上的快速演奏,将人们带回到了三年前那个震惊世界的下午,而艾森巴赫执棒下的大剧院音乐厅管弦乐团则以不和谐的和弦与打击乐唱和,刻画出人们在那一刻的无助。之后,作者创造性地用许多新颖奇特的打击乐音响效果勾勒出四川民间的祭祀场面,李飚的演奏令到场听众无不动容。在最后的乐章中,作曲家的悲愤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乐队在艾森巴赫的指挥下,音响达到了可裂金石之势,情绪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不仅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勇气,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思绪。而李飚精彩的大段打击乐独奏也令全场观众叹为观止。

纵观全曲,李飚与乐队的阐释成功刻画了作曲家所描写的灾难场景的恐怖惊人,以及人们面对灾难从愤怒恐惧到重拾信心的变化,带领听众重温了这段令所有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 


  李飚精彩的大段打击乐独奏令全场观众叹为观止 王小京/摄

马勒第一交响曲七度上演,阐释对命运的思索 

下半场,乐团呈现了马勒第一交响曲。这不仅是马勒生前最常演出的一部作品,在大剧院的舞台上也可说得上是一首绝对的“热门曲目”。从杜达梅尔率领的西蒙·玻利瓦尔青年管弦乐团到美国匹兹堡交响乐团、再到郑明勋领衔的亚洲爱乐和哈丁率领的瑞典广播交响乐团,直至阿巴多率领的琉森节日乐团和夏伊的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马勒第一交响曲已经在大剧院被各大顶级乐团和指挥大师演绎过六次。虽然这已经是它第七次登陆大剧院,但依旧吸引了众多“马勒迷”的到来。 

作为指挥马勒的专家,艾森巴赫在马勒第一交响曲的呈现中显示出了磅礴大气之势。当音乐从空灵的弦乐与木管中奏出,带有神秘气息的音乐仿佛将听众带回了万物初始的混沌中。马勒声乐套曲《旅人之歌》中《今晨我走过田野》的旋律从大提琴声部缓缓流淌而出,一个兼具光明与忧郁性格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台上的艾森巴赫十分注重细节,节奏变化灵动,大剧院音乐厅管弦乐团则充分展示了他们一流的弦乐实力。亢奋的铜管、窃窃低语的弦乐,丰富的音响平衡以及细腻的节奏把握,将马勒音乐蕴涵的更为丰富的情感元素和耐人寻味的想象空间不断放大,而伴随着大师的手势,大自然中的无穷潜力也汹涌而至,令人屏息的同时又心跳加速。在乐曲最后,大剧院管弦乐团强大的铜管实力在这个充满矛盾冲突的乐章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马勒在这里对英雄的命运及人类的前途都提出了严峻的拷问。在第一乐章主题的短暂再现之后,铜管中隐约出现的“天国号角”层层发展,圆号手在音乐的激荡中起立吹奏,象征着人类的灵魂取得了胜利,音乐也停留在了辉煌的尾声中。 

尽管第一交响曲在胜利的乐声中结束,但作曲家对英雄的何去何从却留下了疑问。马勒在第一交响曲中提出的关于人类前途的终极问题,也将在今年11月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第九交响曲中为中国听众予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