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简·爱”变身芭蕾舞剧女主角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版的话剧《简·爱》自推出至今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每每上演总是票房颇佳。而12月15、16日,将有一位来自上海的《简·爱》登台大剧院,这一次,“简·爱”将立起足尖,用芭蕾的语汇讲述这部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 

此次演出距离该剧在上海的世界首演还不到一个月,之所以要让北京观众以最迅捷的速度欣赏到这部国际制作的中国芭蕾,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部芭蕾《简·爱》与大剧院的话剧《简·爱》还颇有渊源。


  芭蕾《简·爱》剧照

芭蕾版缘起大剧院话剧《简爱》

去年12月,国家大剧院版话剧《简·爱》到上海大剧院展演,鲜活的角色、经典的对白、熟悉的桥段让不少观众在台下默念台词,与角色同悲共喜。坐在观众席的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也为之深深感动:“《简·爱》的台词太适合芭蕾舞的双人舞了,高贵而优雅的简·爱多么像芭蕾舞剧中的女主角。”由此,她萌生了将《简·爱》排成芭蕾的想法,并邀请到大剧院话剧《简·爱》的编剧喻荣军来创作舞剧剧本。很快,又得到了上海大剧院方面的热烈回应,就这样,上海大剧院版现代芭蕾《简·爱》应运而生。 

此次《简·爱》的制作采用了国际化的原作模式,特别邀请到德国编导帕特里克·德·巴拉、法国的舞美服装设计热罗姆·卡普兰合作,经过将近一年的筹备,六周的排演,于11月18日成功首演了这部现代芭蕾舞剧。 

年近八旬的老一辈舞蹈艺术家舒巧在看过该剧后称:“我相信‘世界首演’一说对于舞剧《简·爱》是真切而非虚幻之言,因为世界确实会喜欢它、接受它。它也会让世界见识到中国舞剧的精彩,而不是猎奇。” 

打破古典界限 挑战中国演员 

在编剧喻荣军的构思中,舞剧故事的主线是女主人公《简·爱》,她后来的伴侣罗彻斯特先生以及原著中若有若无的疯女人贝莎夫人之间的情感故事,相比原著众多的人物和线索,芭蕾版显得更加简单明确,也更适合舞剧的叙事结构特点。 

戏剧芭蕾是西欧芭蕾的特色和强项,多部经典作品珠玉在前。舞剧《简·爱》的编导帕特里克·德·巴拉来自西欧,曾在西班牙国家芭蕾舞团及瑞士贝嘉芭蕾舞团工作过多年,该剧无论是从故事情节,还是服装、布景和音乐上,均体现了浓浓的英格兰风情,而由中国的演出团体对这个题材进行演绎,无疑需要很大的勇气。 

团长辛丽丽告诉记者:“帕特里克的编舞完全打破了上海芭蕾舞团一贯以来古典芭蕾的风格,他的舞蹈追求速度和力量,几乎看不到太多古典的影子,囊括了甚至包括街舞在内的丰富的现代舞蹈的类型。” 

全剧的音乐采用了来自英国、德国等地的作曲家作品的剪辑,并未进行原创曲目的创作。但是编导对音乐和剧情的理解将这些让乐迷耳熟能详的片段完美的运用到了舞剧之中,有压抑和悲愤,也有甜蜜和感人,可见编导不俗的功力。 

在首演结束的谢幕中,编导帕特里克身穿中式长衫亮相,让人眼前一亮,他对于中国文化的喜爱亦在舞剧中得到了体现——几段群舞的服装、动作很容易在一些中国本土舞剧和作品中找到类似的影子。而该剧的服装设计热罗姆·卡普兰也正是中国国家芭蕾舞团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服装设计。 

“疯女人”贝莎夫人走到台前 

在《简·爱》全剧中,最让人惊喜的是罗切斯特的前妻“贝莎夫人”这个角色,编导帕特里克充分突出了这个人物,让她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疯女人”,而是内心丰富,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并用肢体语言表现的一个复杂的人物。在演出中,贝莎夫人并未穿着足尖鞋,几乎全是现代芭蕾的动作,从面部表情延伸到四肢末梢,贯穿舞者的整个身体,占满整个舞台的表演糅合恰到好处的音乐,令人过目不忘。“那是一种颠覆古典芭蕾的状态,永远不在重心上,是一种看似危险的动作,观众以为演员倒下去了,但是演员很快又起来了,一直在摇摆不定。”饰演贝莎夫人的上芭首席范晓枫说。 

相比之下,理所当然的女主人公简·爱的戏份相对少些,但她是全剧唯一穿着芭蕾舞鞋起舞的角色,显得单纯却又高贵。“倔强,独立,自信”这是饰演者上芭首席季萍萍对简·爱人物性格的理解。男主角罗彻斯特是经历丰富的中年人,有大段的内心戏需要发挥,而年轻的吴虎生对这个和本人差距很大的角色的诠释十分尽力,评论称:“他将罗彻斯特的成熟和稳健表达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