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歌剧《兰花花》唱出“黄河性格”

法制晚报
(记者张恩杰)“青线线的那个蓝线线,蓝个莹莹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地爱死人……”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陕北民歌《兰花花》百年来传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那么,即将在12月20日至25日开启第二轮精彩演出的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兰花花》又会有哪些特色令人期待呢?

运用“苦音”和“哭音”
等陕北特色音程

歌剧《兰花花》2016年首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今年是第二轮演出。
作曲家张千一在音乐方面做了很细致的调整与修改,比如说,赶羊的咏叹调的进入;第二幕与第三幕在音乐旋律上突出陕北风格;第四幕兰花花在演唱“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维度。
另据其介绍,他还在剧中大量运用了复调思维,开创性地在中国歌剧中使用赋格写作了序曲。他认为只有赋格这种多声部的交织才足以表现兰花花性格中的多重侧面。
在旋律的写作上,张千一吸收了陕北民间音乐元素,运用了“苦音”和“哭音”等陕北特色音程。在乐队中,加入了板胡、管子、大笛、铙钹等民族乐器,形成了丰富的音响场。

导演将兰花花的性格
    定义为“黄河性格”

导演陈薪伊称《兰花花》是她十三岁到西安,参观戏剧研究院时,所听到的第一首民歌。那时《兰花花》还被唱到了第一届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跟《茉莉花》一样,成了世界名曲;后来外国演出团体来中国演出,只要到了西安,所有的演员都要演唱这首歌曲。此后几十年,陈薪伊一直对《兰花花》有很深厚的情感。
她认为,是粗犷的黄土高坡、奔腾的黄河口瀑布孕育出了淳朴又倔强的兰花花。她将兰花花的性格定义为“黄河性格”。为了凸显这种性格,她在舞台制作上秉承着写实的理念,还原了地域风貌,在舞台上使用了谷子地、黄河瀑布、窑洞等陕北元素,绘制浓墨重彩的陕北风情,又为整台戏剧赋予了史诗般厚重的沧桑感。
陈薪伊还透露,早在1958年她到陕北体验生活时,就经常听到陕北人在茶余饭后打情骂俏,唱着很多酸歌,这说明他们思想很解放,也有着人性的欲望与冲动。现在文学要发展,人文主义拿人性说话。所以她希望在复排中不断加大对人性的刻画。